Ana səhifə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 Be careful not to practice your righteousness in front of people in order to be noticed by them. If you do, you will have no reward from your Father in heaven


Yüklə 428.5 Kb.
səhifə3/5
tarix24.06.2016
ölçüsü428.5 Kb.
1   2   3   4   5

在天上的父(Ⅰ)(六9上)

把父親的稱呼用在上帝的身上,也可以說是基督徒信仰的摘要。『父親』這兩個字重大的價值,乃是它建立了人生一切的關係:

(一)建立了我們與看不見的世界的關係。 宣教士告訴我們,基督教給予拜偶像者在心靈和思想上最大的幫助,乃是確定只有一位真神存在。拜偶像的人相信有一大缰神,每一條小溪與河流,每一株樹木與山 谷,每一座山崗與森林,以及每一種自然界的力量,都有它自己的神。拜偶像的人,只能住在擠滿了各種神明的世界中,而且這些都很善妒、猜疑、彼此對敵,它們 都必須受撫慰,人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忽略了對某些神明的恭敬。其結果是拜偶像的人生活在對神的懼怕之中;他們是:『被他的宗教煩擾,不獲助』。

希臘神話中最意味深長的就是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的神話。普羅米修斯是一位神。當時人類還沒有得到火,沒有火的生活是不愉快、不舒適的。普羅米修斯受同情心的驅使,從天上帶了火下來送給人作為禮物。眾神之首丟斯(Zeus)因疬人接受這件禮物而極其震怒,他就把普羅米修斯鎖在亞底亞(Adriatic)海中的岩石上,讓他忍受白日的曝晒、乾渴與夜間的凍餒。不但如此,丟斯還預備了一隻兀鷹,把普羅米修斯的心肝扯去,這個心肝被扯掉又長起來,長了又被扯去。

這 是想要幫助人的神的遭遇。整個的觀念中,首先認為神的嫉妒、猜疑、復仇心切等,神根本就無意幫助人。異教徒對於看不見的世界與人之間的觀念和態度就是這 樣。他們終日縈繞於心的,是對一大缰嫉妒與猜疑之神的懼怕。因此當我們發現我們所禱告的上帝,有父親的名稱和心懷時,這世界便完全為之改觀了。我們毋需在 一缰善妒的神面前顫抖,我們可以在天父的慈愛中得享安息。

(二)建立了我們與看得見、此時此地所居住的世界的關係。 我們很容易當這世界是一個敵對的世界。生活中有機會,也有改變;有我們拼命加以破壞的宇宙間鐵定的律,也有苦難和死亡。可是如果我們能夠確實地知道,在這 個世界的背後並非有一位善變、嫉妒、嘲笑人的神;而是有一位上帝,祂的名字就是父親,那麼環境雖然黑暗,我們能夠忍受一切,因為在這一切的後面乃是愛。如 果我們認這世界的組成,並不是為我們的舒適,而是為要訓練我們,常會使我們得到幫助。

例如痛楚似乎是一件不幸的事,但痛楚在上帝的安排中仍有它的地位。有的人由於身體構造上的反常,使他不可能感到痛楚。像這樣的人,對他本身就是一種危險,對任何其他的人也是有問題的。如果痛楚並不存在,我們決不會知道自己在生病,在我們採取任何治療的步驟以前,我們就會死亡。這並不說痛楚不是一件壞事,而是 說許多時候,痛楚臨到我們,就是上帝警告我們前面將有危險來到。

勒新(Lessing)總是說:如果他能夠向獅身人頭的斯芬克斯(Sphinx)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這是不是一個友善的宇宙?』如果我們能夠確定創造世界之上帝的名字是父親,我們一定會確實的知道,這一定是一個友善的宇宙。稱呼上帝為父,解決了我們與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之間的關係。



在天上的父(Ⅱ)(六9上)(續)

(三)相信上帝的父,這信仰決定了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如果上帝是父,祂就是全人類的父親。主禱文並沒有教導我們祈求我的父,卻教導我們祈求我們的父。在主禱文中,我,我的,屬於我的,這一類的字眼從未出現,實在是非常有意思。我們說耶穌來把這些字眼從我們的生命中除去,而代以我們和我們的和屬於我們的\cs8地位,一點也沒有錯。上帝並不是任何人專有的產業。我們的父這句話,包含有消除自己的意思。上帝的父性也是人類的兄弟關係的唯一根據。

(四)相信上帝是父,這信仰決定了我們與自己的關係。人生中,許多時候人輕看自己,憎恨自己,他知道自己比地上爬行的最低劣動物還要卑賤。內心深感痛苦,沒有人比自己更知道自己的無價值。

羅馬可(Mark Rutherford) 想在八福之外加上一個新的福份:『醫治我們自卑的人有福了。』凡將自尊歸還給自己的人有福了。這正是上帝所作的。在那殘忍、冷酷、恐怖的時刻,我們仍可以 提醒自己,雖然我們跟任何人不相干,但我們卻與上帝有關係;在上帝無限的憐憫的之中,我們承繼祂皇族的血統,作萬王之王的兒女。

(五)相信上帝是父,這信仰決定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這關係並非除去上帝的權能、尊嚴和能力,也不是減少了上帝的神聖,卻是使這權能、尊嚴和能力與我們相近。

有一則古老的羅馬故事,論到一位羅馬皇帝怎樣享受他的勝利。他享受羅馬給予勝利的特權,帶軍隊步行入城,後面尾隨著所有的俘虜,戰利品和囚犯。皇帝與他的軍隊正向城裏直進,這時候街道上佈滿了歡樂的百姓,高大的羅馬軍團兵士排列在街道的旁邊,使百姓們保持他們自己的崗位。在凱旋路程中的某處地方,搭了一座小型的看台,皇后和家族坐在上面觀看凱旋得勝的皇帝得意洋洋的走過去。皇帝最小的兒子在看台上跟他的母親同在一起,皇帝走近來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從台上跳下來,穿過擁擠的人缰和羅馬軍團的腿縫,要跑到路上去迎接他父親的馬車。有一位軍團的兵士彎下腰,把他抱起來,阻止他的前進,『孩子,你不能這樣。』他說: 『你曉得坐在這輛馬車裏面的是誰嗎?他是皇帝啊,你千萬不要跑到那邊去。』小男孩呆住了。他說:『他也許是你的皇帝,不過他卻是我的父親。』這正是基督徒對上帝的感覺。那權力、尊榮、能力,乃是屬於上帝,耶穌基督教我們稱呼祂為我們的天父。



在天上的父(Ⅲ)(六9上)(續)

我們已經思想到上帝為我們的父這幾個字;但這位上帝不僅是我們的父,祂是我們在天上的父。『在天上』這三個字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包括了兩大真理:

(一)它提醒我們上帝的神聖。我們很容易受情感的操縱,輕視上帝父性的觀念,而以為是容易得到的,作為在宗教上隨便馬虎的遁詞,正如海黎(Heine)論到上帝說:『祂是一位好人,一切都會順利。』『上帝會饒恕的,這原是祂的任務。』如果我們只說到我們的父為止,可能會有這一類的推諉。可是我們所祈求的乃是在天上的父,祂有慈愛,也有神聖。

耶穌在有關於上帝的事上很少用父的稱呼,真是一件很特別的事。馬太福音是一本最早的福音,所以我們可以從其中得到一切最接近耶穌言行的正確記載。耶穌在馬太 福音中只有六次稱上帝為父,而且從不在門徒的圈子以外使用這個名稱。耶穌認為父母的稱呼,是如此之神聖,使祂難以隨便使用;而且除了在一些了解其中部分意 義的人們中間,祂絕不用這個稱呼。

我們決不能在提到上帝的時候,隨便自作多情的使用父的稱呼。上帝並不是一位馬馬虎虎的父親,對於一切的罪惡、過失與錯誤,絕不容忍地閉上眼睛。這位上帝,我 們能夠稱祂為父,但我們仍然必須以敬虔、崇拜、敬畏、驚異的心情與祂接近。上帝是在天上的父,上帝是慈愛與聖潔的組合。

(二)它提示我們上帝的能力。 在人的愛中常有失望的悲劇。我們可能愛一個人,卻不能幫助他完成某件事情,或攔阻他去作某件事情。人的愛可能相當熱烈──卻沒有甚麼幫助。任何父母若有一 個誤入歧途的孩子,或某人愛上一個走岔路的人,就會知道個中的滋味。當我們說我們的父──在天上,我們是把上帝的慈愛與上帝的能力併排地放在一起,我們告 訴自己,上帝的能力總是被上帝的慈愛所推動,以致除了我們從善以外,不能結出別的果子。我們告訴自己,上帝的慈愛是由上帝的能力所支持,因此它的目標決不 致完全絕望或失敗。這就是我們所想望的愛,是上帝的愛而不是人的愛。當我們祈求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一定要記得上帝的神聖,我們也必定記得祂為愛所推動的 能力;這愛的背後,是上帝永不失敗的能力。



神聖之名(六9下)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實在說來,在主禱文所有的請求中,我們發現這個請求的意義最難以表達。如果我們問這請求真正的意義是甚麼?一定會有不少人感到難以答覆。因此,我們首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字句的真正意義上面。

翻譯作『聖』(hallowed)的這個字,是由希臘動詞hagiazesthai的一部分而來。希臘文這字的動詞hagiazesthai與形容詞hagios相關連,意即hagios地對待一個人或一件東西。hagios通常譯作神聖,可是它原來的意思是不同或有分別。一件hagios的東西是與其他的東西不同的;一個hagios的人就與其他的人有分別。所以聖殿是hagios因為它與其他的建築物不同;一個祭壇是hagios因為它存在的目的與一般的東西不同;上帝的日子是hagios因為它與其他的日子不同;一位祭司是hagios因為他與別的人有分別。因此這個請求的意思:『願上帝的名獲得不同的對待;願上帝的名被放在絕對獨一的地位上。』

再者,在希伯來文中,名字並不單純是某人的稱呼──就像約翰、雅各,或任何其他的名字。在希伯來文中,名字代表一個人的本質,特徵、人格,而且按照我們對他的認識或他向我們啟示的程度而定。這樣我們對於聖經作者用『名』來表達就會比較了解。

詩人說:『認識你名的人,要倚靠你。』(詩九10)很清楚的,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凡知道稱耶和華為上帝的人,一定會倚靠祂。它的意思說,凡知道上帝是甚麼樣子,凡知道上帝的本質與品性的人,將會倚靠祂。詩人說:『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題到取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詩二十7),這裏很清楚的說明,詩人並不是在困難的時候,記得上帝叫做耶和華;它的意思是說,在某種時候,有的人會把他們的倚靠放在人或物質的幫助或護筢上,但詩人卻記得上帝的本性與品格,他會記得上帝是甚麼樣子,這種回憶將會給他自信。

因此,讓我們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hagiazesthai譯作神聖, 意即要求不同,給予一個獨特的地位。名就是一個人在當時為人所知,或向我們所顯示的品性與人格。所以當我們祈求『尊你的名為聖』,意即:『求你使我們能夠把與你本性和品格相稱,也是你所要求的獨一的地位獻給你。』我們的祈求就是我們能夠把上帝的本性所要求的獨一地位獻給上帝。



虔敬的祈求(六9下)(續)

在英文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專門用來說明上帝的本性與品格所要求的獨一地位?有,這個字就是『尊崇』reverence,這個請求是一個禱告,求上帝使我們能夠虔誠地對上帝表示尊崇。對上帝真實的敬虔包括四個基本的要素:

(一)我們既要敬虔地事奉上帝,就必須相信上帝的存在。我們不可能敬奉一位並不存在的人,所以我們的敬虔,必須從確實知道上帝的存在為開始。

直到現代,人們思想上,仍以聖經中竟沒有一處地方想要證明上帝的存在而感到希奇。因為聖經中的上帝是一個公理,公理是一件自明的事實,是用不著證明的,它是一切其他證明的基礎。例如:直線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平行線無論有多長決不會相交在一起,都是公理。

聖經的作者會認為證明上帝的存在是一件多餘的事情,因為在他們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都在經驗著與上帝同在的經歷。他們會說,一個人無需證明上帝的存在,正如他不必證明他妻子的存在。他每天遇見他的妻子,他也每天遇見上帝。

如果我們真需要動用腦筋去證實上帝的存在,我們應當怎樣呢?我們可以從我們生存的世界開始。佩力(Paley) 古老的辯論還沒有完全過時。假如有一個人在路上走,他的腳踢到一隻躺在塵土中的錶,他這一輩子還沒有看見過錶,他不知道這是甚麼東西。他把它撿了起來,他看見一個金屬的殼子,殼子裏面複雜地安放了齒輪、槓杆、發條與寶石,他看見整個東西很有次序地移動與工作,他更進一步地看到長短針圍繞著錶面移動,顯然是 按照預定安排的程序,然後他怎麼說呢?他是不是說:『所有的金屬和寶石是從地裏偶然碰在一起,偶然的形成齒輪、槓杆與發條,偶然地集合成機器,偶然地自然 了鍊走動起來,它們有順序的工作也是偶然的?』不會,他會說:『我找到了一隻錶。在某地方一定有一位製造錶的人。』

在有次序之先,必須要有設計的頭腦。我們看到世界就彷彿是一座大機器在有次序地工作,日頭升沉,永恆不變;潮水按時漲落,四季順序銜接。我們看到世界,就不能不說:『必有一位世界的製造者。』世界的事實驅使我們來到上帝面前。正如金爵士(Sir Jamer Jeans)所說:『沒有一位天文學家,是無神論者。』世界的次序背後,要上帝的智慧來支持。

就從我們自己開始吧!有一樣東西是人永遠無法創造的,就是生命。人可以使一件東西加以改變,重新安排和更換;他卻不能造出一件活的東西。我們的生命是從那裏 來的?從父母而來,對;可是他們的生命又是從那裏來的呢?從他們的父母,對;但所有的一切又是從那裏開始的呢?生命必定在某個時候進入了世界;它必須來自 世界以外,因為人類不能創造生命。因此,我們只有再一次回到上帝面前。

每當我們回想我們自己,並向外觀看世界,我們就不得不回到上帝這裏來。許久以前康德(Kant)說過:『我們裏面的道德律,及我們上面星光燦爛的天空,都驅使我們歸向上帝。

(二)在我們以敬虔事奉上帝以前,我們不僅要相信上帝,也必須知道上帝是甚麼樣的上帝,人不可能對希臘之神的愛情與戰爭,憎恨與姦淫,欺騙與詭詐表示虔敬。沒有人能夠崇敬反覆無常,不道德、不純潔的神。但我們知道上帝有三種偉大的品質,祂有聖潔、有公義、也有慈愛。我們待上帝虔敬,不僅因為上帝的存在,也因為知道我們所敬拜的上帝,是怎樣的神。

(三)一個人可能信上帝,他也能在理智上承認上帝的聖潔、公義與慈愛,可是他仍舊可能對上帝並不敬虔,因為在敬虔之中,必須隨時儆覺(awareness)到上帝的存在。敬虔地事奉上帝,意即生活在被上帝所充滿的世界之中。我們在其中生活,就決不會把上帝忘記。這種儆覺並非限制在教堂或所謂神聖的地方,它必須是一種隨時隨地都存在的一種儆覺。

華滋華特(Wordsworth)在聽定大教堂近旁之詩集(Lines Composednear Tintern Albey)中寫道:

我體會到
一位存在者以高尚的思想快樂地刺激我的心,
我感覺到在大自然中還有一種偉大的存在──
祂的居所是落日的燦爛光輝,
環繞的海洋與流動的空氣,
蔚藍的天空,且是存在人們心裏的
一股動力和一種精神,
推動思想及一切思想和事物,
並在萬物中旋轉、運行。

哈代(Henry Ernest Hardv)是現代最優秀的基督徒詩人中的一位,他以安得烈神父的筆名寫作。在美的奧秘(The Mystic Beauty)中,他寫的是:

倫敦城中有許多種心情,
而混合在這許多心情當中,
有一些是聖徒留下的,

在街上來往的人當中,


如果人有眼睛,可以看到
藝術家作畫的材料。
我曾經見過後街沉浸在藍色之中,
費斯特拉知道它的美麗:

那點點發亮的琥珀光輝,


有一間煎魚店進行它的交易,
色彩極其美麗,
啊!真是美妙!
我有一次經過聖雅各公園,
在日落與黑暗之間,
啊!何的神秘:

灰的,綠的,紫的,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那黃昏的諧和。

我確知美麗出現在何處,


上帝就在那裏;
那位走進崎嶇顛沛生命道路,

降為人子顯示神恩的主,


祂有福的腳蹤,
仍在穿越街衢。

上帝在後街,上帝在聖雅各公園,上帝在炸魚店──這就是尊崇祂。多數人的難處是他們對上帝的尊崇是間歇性的,在某時某地強烈,在其他的時候完全不復存在。尊崇的意思是繼續不斷地敬畏上帝。

(四) 尊崇還有另一樣要素。我們必須相信上帝的存在,知道上帝的本性,並繼續不斷地儆覺到上帝。可是一個人可以具備上述的一切條件,卻仍舊沒有尊崇;在這一切之 外,還要加上順服上帝。尊崇就是知識加上順服。路德在他的教義問答中問道:『上帝的名怎樣在我們中間受崇敬?』他的回答是:『在我們的生活與教義真正地基 督化的時候。就是我們知識上的認信,與我們實際的行動完全順服上帝旨意的時候。

知道上帝的存在,知道上帝的本性,時時不斷地敬畏上帝,順服上帝,就是尊崇。這就是我們的禱告,因為當我們祈求:『願你的名被尊為聖』時,我們將上帝的本性與品格所當得的尊崇獻給祂。



上帝的國度和上帝的旨意(Ⅰ)(六10

『上帝的國度』是整本新約的特徵。在禱告、證道與基督教文學中,從沒有一個短句使用這樣多的次數。因此了解這短句的意義就成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上帝的國度』是耶穌信息的中心,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耶穌初次在歷史的舞台上出現,是祂來到加利利傳講上帝的國福音的時候(可一14)。耶穌自己也說傳揚上帝的國是託付給祂的一個責任:『我也必須在別城傳上帝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路四43,可一38)路加描述耶穌的活動是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上帝國的福音(路八1)。天國的意義顯然就成為我們必須努力去瞭解的對象。

當我們想要瞭解這短句的意思的時候,就會遇到一些令人窘困的事實。我們發現耶穌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提到這個國度。祂論到國度在以前就已經存在;祂說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所有的先知,都在國度之內(路十三28,太八11)。顯然這國度就曾存在歷史之中。祂論到國度是現在的事,祂說:『上帝的國,就在你們心裏(或在你們中間)。』(路十七21)以上帝的國是此時此地現存的實體。祂也論到將來的天國,因祂在教導人的禱文中,祈求國度的來臨。這國度怎麼能夠在同時成為現在、過去和將來呢?這國度又怎麼可能同時存在於過去,又存在於現在,並且是我們所應祈求的將來的降臨呢?

我們在主禱文的雙重祈求中,可以找到這難題的答案。希伯來文體最普遍的特徵,就是我們文字運用技巧上所謂的『類似詞』。希伯來文總是要把每件事說兩次,先用一種方式來說,然後再用一種方式去重複或擴大或解釋第一種方法。詩篇中差不多每一節經文,都可以在中間劃分為二,下一半的句子是重複、擴大或解釋前一半的 句子。我們要舉出幾個例子,把它說得更清楚一點:

『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在患難中隨時幫助。』


(詩六1)

『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


(詩四十六7)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詩廿三1-2)

我們如果把這個原則用在主禱文中的兩個祈求,用並排的方式把它們寫出來,就變成: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讓我們假定第二個祈求解釋、擴大並為第一個祈求下定義。這樣我們就會得到上帝國度完整的意義──上帝的國是上帝的旨意可以像在天上那樣,完全的實行在地上的一個社會。 我們在這裏獲得了解釋,為甚麼這國度在同時可以屬於現在,過去和將來。歷史中任何一位完全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已在這國度之內;現在若有人完全實行上帝的旨 意,就是在這國度之內;由於這世界與上帝旨意完全普遍的實行相差甚遠,故國度的成全還在將來,所以它仍舊是我們必須祈求的對象。

要在這個國度裏面,就要遵行上帝的旨意。我們看到這一點,就知道並不是以民族、人民與國家為主的國度,而是與我們每一個人有關的國度。其實這國度是世界上最個人化的所在,它要求的是我的意志,我的心靈,我的生命全部的降服。惟有在我們各人從事如此的決定和降服時,這國度才能來到。

中國基督徒時常祈禱說:『主啊!復興你的教會,先從我開始。』我們也可以把它借用為:『主啊!願你國度的降臨先從我開始。』為天國祈禱,是求上帝使我們的意志完全降服在上帝旨意之中的祈禱。



上帝的國度與上帝的旨意(Ⅱ)(六10)(續)

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楚的看到,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順從上帝的旨意;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句話,說:『願你的旨意成就。』但是我們也同樣清楚看到,論到這些字句的思想結構與說話的語調,將會有極大的區別:

(一) 一個人能夠用一種失敗而無奈的聲調來說:『願你的旨意成就。』他說這句話並非出於自願,而是他清楚知道他不可能說任何其他的話。他說這句話因為他知道他不 是上帝的對手,不這樣說無異就是用自己的頭跟宇宙的牆對撞。他說這句話因為認為自己是在上帝的掌握中,根本無法勝過上帝的力。正如克耶姆(Omar Khayyam)曾說:

祂在晝與夜輪轉的棋盤上,


玩弄著無助的棋子;
將它們移動、攻擊、消滅,
再把它們一個個的放進棋盒。
球被打向那一方,
只隨著玩球者的心意;
祂將你拋人戰場,
祂完全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

一個人接受上帝的旨意,不為別的理由,只因為他知道別無他途可循。

(二)一個人也可能用充滿苦毒的聲調說:『願你的旨意成就。』斯橫盤(Swinburne) 說人類是生活在上帝鐵蹄的蹂躪之下,又說上帝是至惡。貝多芬孤單地死去。據說當人們發現他的屍體時,他的嘴仍作咆哮的姿態,他緊握拳頭彷彿要在上帝和青天 面前揮拳示怒。人也許把上帝當作他的仇敵,但這位仇敵卻擁有他無法抗拒的力量,因此人只好接受上帝的旨意,且是在惡毒的忿怒與仇恨之下接受的。

(三)人可能在完全的愛與信託中說:『願你的旨意成就。』不論這旨意將來如何,他仍以甘心樂意的態度說這句話。基督徒會這樣說『願你的旨意成就』,應該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基督徒能夠十分確定兩件有關於上帝的事:

(甲)確知上帝的智慧。當我們要建築或修理某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會去求教工匠,請他提出幾種建議,到最後我們常會這樣說:『好吧!就照你認為最好的去作,你是專家!』上帝是生命的專家,祂決不會指引人走錯路。

蘇格蘭某教派的創立者凱門理查(Richard Cameron)被殺之後,有一個麥銳(Muray) 族的人,砍下他的頭和手帶到愛丁堡去。凱門理查的父親也為了同樣的原因被下在監裏,仇敵把他兒子的頭和手帶到他的面前,想要增加他的憂傷,並且問他是否認 得出是誰的。這位父親拿起他兒子美麗的頭和手(他兒子原有與父親同樣美好的膚色),一面親吻一面說:『我認得出,我認得出,這是我兒子,我親愛的兒子的頭 和手。這是主的旨意,祂的旨意,祂的旨意是美好的,因祂不會錯待我和我的兒子,祂使良善與憐憫終生陪伴疬我們。』一個人能夠說出這樣的話,並確實的知道他 的時間是在無限智慧的上帝的手中,就很容易說:『願你的旨意成就』。

(乙)他能夠確知上帝的。我們並不是相信一位嘲弄人並任意妄為的上帝,或一個盲目剛硬的宿命主義者。哈代多馬(Thomas Hardy)用一個殘酷的句子,作為他的小說苔絲(Tess)的結束:『不朽者的主腦,結束了他與苔絲的遊戲。』但我們相信上帝的名字就是愛,正如威提爾(Whittier)曾說:

『不知何處有主的島,


枝頭綠葉低垂,
但知不會飄流無定,
越出主愛範圍。』

勃朗寧(Browning)得勝地宣告他的信仰:

『上帝!你就是愛!我將信心建立其上,
我知道是你指引我道路,
並作我暗中的明燈,
改變了我的憂愁,
使它猶如那莊嚴的喜樂臨到我身上,
我若疑惑你的愛,
真是不可思議的事。』

保羅說:『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羅八32)沒有人看見十字架而懷疑上帝的愛;當我們確知上帝的愛時,我們就很容易說:『願你的旨意成全』。



我們日用的飲食(Ⅰ)(六11

我們可能會認為這是主禱文中最不會引起誤會的一個祈求。從表面上看來,這似乎是一個最簡單而直接的祈求。但有許多學者對這句話卻有許多的註解。在我們想到它簡單明瞭的意思以前,先來看看已經有的一些解釋:

(一)餅(在中文聖經譯作飲食)是指聖餐的餅。很早的時候,主禱文就與聖餐聯在一起。在最早的崇拜儀式中,常把主禱文放在聖餐前面。有的人認為這是求主允准每日坐在主的桌前,領受屬靈糧食權利的禱告。

(二)餅表示上帝的話是屬靈的糧食,有時我們唱:

擘開生命之餅,充我靈飢;
正如海畔當年,引眾歸依;
我願努力窮經,來覲聖顏;
寸心迫切思慕,生命之言。

所以這是為聖經中真實的教訓、教義,和永存的真理祈求;它們是聖經所記載的上帝的真道,也確實是人的精神與屬靈的糧食。

(三)餅是指耶穌自己,因耶穌自稱為生命的糧(約六33-35),我們祈求每日得到祂生命之糧的餧養。阿諾馬太(Matthew Amold)為了一個窒息的日子,在倫敦東部遇見上帝聖徒,而寫的一首詩,如此說道:

八月裏艷陽高照,
照射在巴色格陵(Bethnal Green)污穢的街頭;


從隔窗看去,
司巴脫非(Spitalfields)蒼白的織布者,
顯然加倍地無精打采。
我遇見一位熟知的傳道,
我問:『病痛與過勞的人啊!
你的起居如?』
他回答說:『近日常思念基督──生命之糧,
感到愉快和勇敢。』

這祈求使我們可以因基督是生命之糧而有的愉快和力量,所發出的禱告。

(四)這個祈求可以完全按照猶太人的想法來解釋,餅就是天國的餅。路加告訴我們,那旁觀的人對耶穌說:『在上帝國裏喫飯的有福了。』(路十四15)猶太人有一種希奇而生動的觀念,他們相信當彌賽亞來臨,黃金時代開始,上帝所揀選的人就可以坐下享用彌賽亞的宴席,宰殺巨獸伯里目特(Behemoth)與利韋亞坦(Leviathan),作為筵席中的魚與肉。這是上帝賜予祂選民的歡迎筵。所以這個禱告,是為了在最後上帝子民所參與的彌賽亞筵度中,佔一席之地的祈求。

我們雖然無須同意以上任何的解釋為祈求的主要意思,但也不必斥為虛假而拒之千里。它們各有自己的真理與適切之處。

解釋這祈求的困難,是由於我們對標準修訂本譯為『每日』的這個epiousios的字意,相當的懷疑。有一件很特別的事實是,一直到不久以前,全部希臘文學中的確未曾用到過這個字。俄利根(Orgien)知道這件事,並認為這個字是馬太所發明的。因此無法確定這字真正的意義。但在不久以前,在一本古卷的碎片上發現有這個字,這張碎片其實是一位婦人的購物單子,在某一項目的旁邊,加上這個epiousios字, 意即提醒她自己不要忘記買一種該日需用的食品。所以這祈求的意思,簡單說來就是:『賜給我今日所需要的東西,幫助我今日出外買到購物單上的東西。當孩子們 放學回來,男人們下班歸家時,願你賜給我們所要喫的東西。當我們今天一同坐下,願你使我們的餐桌不致空無一物。』這是求上帝供給我們今日需要的一則簡單的 禱告。

我們日用的飲食(Ⅱ)(六11)(續)

這個祈求只是每日需要的簡單請求,但其中卻包含一些重大的真理:

(一) 它告訴我們,上帝關心我們的身體。耶穌向我們表明了這件事,祂花費許多時間治人的疾病,並使他們飢餓的身體得到飽足。考慮到跟隨祂的眾人離家很遠,在空曠 的野地無食物可以充飢,祂因而十分焦急。我們也要切記上帝關心我們的身體。任何藐視、輕忽、毀傷身體的教訓均是錯誤的。當我們想到上帝親自在耶穌基督裏取了身體的形式,就可以知道上帝對於人的身體有甚麼想法。基督教的目的不僅是靈魂的救恩,而是整全的救恩,是靈、魂、體全部的救恩。

(二)這祈求教導我們為著日用的飲食,也就是今日的飲食祈禱。它教導我們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不要為未知與遙遠來擔憂。耶穌教導門徒這篇禱文的時候,祂心目中一定會追想到曠野中拾嗎哪的故事(出十五1-21)。 以色烈的子民在曠野中捱餓,上帝從天降下嗎哪賜給他們,但是有一個條件──他們只能拾取當日所需要的份量。假如他們檢得太多,儲存起來,嗎哪就會變壞而且腐爛了。他們必須以一日所需為知足。有一位拉比說:『一天所需用的份量是在那一天之內,因為創造這一日的上帝,創造並供應一日的需要。』另一位拉比說: 『凡有今日之糧者,倘若問:「我明天喫甚麼?」他就是一個小信的人。』這個祈求告訴我們只顧一天的生活,不讓我們過分的掛慮,這原來是不知道信靠上帝的人 生活的特微。

(三) 這個祈求暗示應給予上帝適當的地位。它承認我們每日所接受的維持生命的必需品,是從上帝那裏來的。沒有一個人曾創造會生長的種子,科學家可以分析種子裏面所包含的元素,但是將這些元素合成起來產生的種子,並不會生長。一切有生命之物是從上帝而來,我們的食物就是上帝直接的禮物。

(四) 這個祈求很智慧地提醒我們,禱告者如何行動。假如一個人作了這樣的禱告,就坐下來等餅掉在他的手中,他一定會餓死。它提醒我們祈禱與行動是攜手並進的;我們在祈禱的時候,仍須繼續工作,使所祈求的能以實現。活的種子的確是從上帝而來,但人的工作培養種子使它生長也是同樣的真實。謝般狄克(Dick Sheppard) 經常喜歡提起一則故事:一個人有一份配給地,他用血汗重新耕鋤這一塊土地,移去石頭,拔除雜草,澆灌肥料,終於地上長出了可愛的花卉與蔬菜。一日傍晚,他帶了一位虔敬事奉上帝的朋友來看這塊土地,那位朋友說:『上帝能在這塊土地上作這樣的事,不是太奇妙了嗎?』那位曾經花費許多勞力的說:『你說得不錯,但是你應該看到上帝自己擁有這塊地的時候,它是甚麼樣子。』上帝的豐富與人的辛苦必須配合在一起。祈禱沒有行動,如同信心沒有行為,乃是死的。當我們如此祈 求它的時候,就是承認兩個基本的真理──沒有上帝,我們甚麼也不能作;沒有我們的努力與合作,上帝也不能為我們作甚麼。

(五)我們要注意耶穌並沒有教我們祈求:『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祂教我們祈求的是:『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這世界的難處並不是不夠大家的需要,而是足夠且有餘裕。在美國的殼倉裏堆滿了玉蜀黍。巴西用成堆剩餘的咖啡來做推動火車頭的燃料。這世界的難題並不是在供應生活的必需品上,而是在分配方面。這祈求教我們在祈禱中永不可自私;我們可以藉著幫助比我們更缺乏的人,協助上帝答覆人的祈求。這不僅是我們可以接受每 日飲食的禱告,也是我們可以與別人分享我們日用飲食的禱告。

神與人的饒恕(Ⅰ)(六121415

人在真實,誠懇的提出這段主禱文的祈求以前,他必須了解他需要如此的祈求。換而言之,一個人在能夠如此祈求以先,必須先感覺到有罪。罪並不是今日眾人所喜愛的字眼,無論男女都痛惡被人稱為、或看待為只配下地獄的罪人。

多數人的難處是對於罪有錯誤的觀念。他們同意偷竊的、醉酒的、殺人的、姦淫的、說髒話的是罪人,他們從來也沒有犯過這種罪,他們的生活正常、高尚、受人的尊敬,也從未有上過法庭,下在監裏,或在報紙上出現臭名的危險。因此他們自認為罪惡與他們毫無關係。

在新約中用了五個不同罪子:

(一)最普通的就是hamartia。它原來是一個射擊方面的用語,表示沒有中靶的意思。打不中靶就是hamartia,所以罪就是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應和能夠做到的地步。藍姆(Charles Lamb)有一幅雷克希斯撒母耳(Samuel le Grice)的畫像,雷克希斯是一位聰穎而不守諾言的青年人。藍姆說他的事業有三個階段,有一個時期人們說:『他將有所作為。』另一個時期人們說:『只要他願意,就可以有所作為。再一個時期人們說:『他要是喜歡的話,可能有所作為。』墨爾埃特文(Edwin Minir)在他的自傳中寫道:『在過了相當的時期以後,不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會感到憂傷,因為我們從來也沒有認識在我們裏面的力量;換而言之,我們並沒有成為我們所應當成為的人。』

這就是hmartia, 也就是我們目前的處境:我有沒有竭盡所能的成為一位好丈夫或好妻子呢?我們有沒有竭盡所能成為一位好兒女呢?我們有沒有竭盡所能的成為一位好僱工或好僱主 呢?有誰敢說他已經完全達到他所要達到的,也竭盡所能的作了他所要作的一切呢?當我們了解罪就是沒有中靶的意思,也是我們各人沒有達到可能或應當達到的地 步的意思,這一切就很清楚的地表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罪人。

(二)第二個字是parabasis,按字面解釋是『跨過去的意思。罪就是過了是非的分界線。 在誠實與欺騙的分界線上,我們是否常常站在正確的一邊?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從來也沒有一點不誠實?在真偽的分界線上,我們是否常常站在正確的一邊?我們 在言語或靜默中,是否從未歪曲、躲避或誤解真理?在仁慈、禮貌與自私,粗魯的分界線上,我們是否常常站在正確的一邊?在我們一生中,難道從來也沒有一次不 良的行為或無禮的言語?我們如果這樣想,就沒有一個人敢說他永遠是站在分界線正確的那一邊。

(三)第三個字是paraptoma表示滑過去的意思。這種滑倒是人在溜冰時或在雪地上滑倒,並不是像parabasia帶有故意的意思。我們常常一次又一次在無意中說溜了嘴;我們也時常因疬感情的衝動,竟到了無法自制的地步。就是我們中間最好的人,在不小心的時候,也會滑進罪惡裏面去。

(四)第四個字是anomia不法的意思anomai人明知故犯的罪,知法犯法的罪。人類的第一個天性就是做我們喜歡做的事。因此在人生中有時想要離開常軌,反抗律法去作那些被禁止的事。在馬德里(Mandalay)一書中,吉普寧(Kipling)寫出一個老兵說的話:

載我到蘇彝士的東邊,


那善惡不分之處,
沒有十誡的束縛,
人可以滿足他的慾望。

雖有人說他從來沒有破壞過十誡,但沒有人能夠說他從來也不想去破壞它們。

(五)第五個字是opheilema,主禱文中所使用的正是這個字,指債務的意思。表示無法償付所欠的債,不盡責。沒有一個人敢說他對人、對神已經盡了完全的責任。這種完全並不存在人間。

因此當我們看到了罪惡的真意,就知道這是每一個人都包括在內的通病。在人的眼前是外表的受尊敬,在上帝的眼前是內在罪惡,兩者同時存在。其實這個主禱文中的祈求是每一個人需要的祈求。



神與人的饒恕(Ⅱ)(六121415)(續)

人不但要了解他需要用主禱文中的這個祈求禱告;在禱告的時候,他也需要知道他必須做其麼。這是主禱文中最令人驚懼的祈求。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按字意是說:『求按我們饒恕人過犯的比例,饒恕我們。』馬太六14-15中很清楚的向我們說明,耶穌用最簡明的言語說,如果我們饒恕別人,上帝一定也會饒恕我們;如果我們不肯饒恕別人,上帝就不肯饒恕我們。如果在我們生活中與人有無法彌補的嫌隙與不能解決的爭吵,再用這句話來禱告,顯然就是求上帝不饒恕我們。

如 果我們說:『某人向我所說所行,使我決不能饒恕他。』如果我們說:『我決不會忘記某人向我作的這件事。』然後把這個祈求放在我們的嘴唇上,我們簡直就是故 意地求上帝不饒恕我們。有人曾如此說:『饒恕就像和平一樣,是一件完整的不可分的事物。』人的饒恕與上帝的饒恕,不可解開地交織在一起;我們饒恕人與上帝 饒恕我們是不能夠分開的。它們彼此相連也彼此相倚。如果我們口中在說這句禱文的時候,記得我們所作的事,我們就不敢這樣祈求了。

當 史蒂文生住在南洋缰島的時候,他經常在早晨為他的家人主持家庭崇拜,並以主禱文作為結束。一天,主禱文只背了一半,他就站起來,離開了房間,當時他的健康 情形很不穩定,他的妻子以為他病了,就跟疬他走出來。她問:『有甚麼不舒服嗎?』史蒂文生說:『不,只是覺得,我今天不配背主禱文。』任何人的心中若有不 饒恕人的意思,就不配用主禱文禱告。人若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他就不能與上帝和好。

在我們的生活中若要有基督徒的饒恕,就需要做三件事:

(一)我們必須了解一 個人作某件事情,總有一個原因。如果他粗鄙、無禮、好發脾氣,可能他是在憂慮與痛苦之中。如果他用懷疑和不悅的態度對待我們,可能他誤會或錯怪了我們的某 些言行。也許這個人是他的環境或遺傳的犧牲品;或許他的這種脾氣使他生活艱難,不易與人相處。如果我們在定人的罪以前,先去了解他們,饒恕就比較容易了。

(二)我們必須學習忘記。 我們如果一直記得我們所受到的侮辱與傷害,就沒有饒恕人的希望。我們常說:『我不能夠忘記某人那樣對待我。』『我決不忘記某某人如何待我(或在某處地方受 到的待遇)。這一類的話是危襝的,因為到頭來就會造成我們永遠無法蒙饒恕。我們能夠把難忘的回憶銘刻在我們的腦海之中。

一次,蘇格蘭的學者梁安得烈(Andres Lang)寫了一篇關於某一位青年人所著的書的讀後感,並且刊登了出來。那個青年人回報以刻毒、侮辱、傷害的攻擊。大約三年以後梁安得烈與詩人白立其司(Robert Bridges) 同住一處。白立其司看見梁安得烈正在念一本書,他說:『怎麼啦!這是對你無禮、忘恩的青年所寫的另一本書。』希奇的是他竟發現梁安得烈根本就不記得這件 事。他已經忘掉那苦毒與辱的攻擊。白立其司說,饒恕是偉大的記號,而忘記是崇高的。惟有基督潔淨的靈才能從我們的記憶中,塗抹我應該忘記的一些舊恨。

(三)我們必須要學習愛人。我們已經看見基督徒的愛agape{,是無法征服的仁慈;不能擊敗的善意;無論別人向我們怎樣行,不論別人怎樣對待我們,只是一味地尋求別人的至善。這種愛惟有基督,就是愛的本身降臨在我們內心,才能夠辦得到──除非我們邀請祂,祂才會來到。

要得疬饒恕,就必須饒恕人,惟有基督的能力才能使我們符合這蒙饒恕的條件。

試探的考驗(六13

在我們詳細研究這個祈求以前,必須要留意兩點:

(一)現代的人總認為『試探』是一個壞的字眼,含有引人作惡的意思。但在聖經中,動詞periazein譯作試驗,比譯作試探較為貼切。新約中所慣用的試探一個人,並不是想要引人作惡的意思,而是試驗他的力量、忠心與服務的精神。

我們在舊約中看到上帝如何試驗亞伯拉罕,要他獻上獨子以撒的故事。故事的開始是這樣:『這些事以後,上帝要試驗亞伯拉罕。』(創廿二1)顯然這裏的『試驗』二字並不是引人作惡;因為上帝決不會作這樣的事。這是表示接受忠心與順服的試驗。耶穌受試探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太四1)如果我們把拭探二字單純的解釋為引人作惡,那麼聖靈就變成迫使耶穌犯罪的了。我們常在聖經中發現試探就是表示試驗的意思,至少跟引人作惡的意思是不同的。

在 這裏有一個與試探有關的寶貴的真理:試探並不是要使我們墮落,而要使我們更剛強,成為更好的人;不是為要使我們成為罪人,而是為我們得好處。我們在試驗中 可能失敗,但試驗原來的意思是盼望我們更剛強更美好。從另一方面來說,試驗並不是做人的刑罰,而是做人的榮耀。在一項偉大的機械設計中的金屬,必須經過遠 超過它所要負擔的耐力與壓力的試驗。所以人必須在上帝面前受試驗,上帝才能在祂的工作中大大地使用他。

(二) 以上所說的都是真實的,但在聖經中毫無猶疑的表明世界上有一種惡的力量,也是真實的。聖經並不是一本推理的書籍,並沒有討論到邪惡力量的來源,卻知道它確 實存在,因為主禱文的這一句話,不該釋作:『救我們脫離兇惡』,應當譯作:『救我們脫離那惡者。』聖經並不認為惡是一種抽象的原則與力量;卻是一股活躍 的、有位格的、反抗上帝的力量。

聖經中撒但觀念的發展,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希伯來文中的撒但,簡單的意思就是一位反對者。這個字也可以常用在人的身上,一個人的反對者就是他的撒但。非利士人深恐大筢會變成他們的撒但(撒上廿九4);所羅門宣稱上帝賜給他和平與繁榮,沒有留下撒但來反對他(王上五4);大筢把亞比篩當作他的撒但(撒下十九22)。 這一切的例子都表明撒但就是敵對者或反抗者的意思。撒但這個字後來的意思發展為一個人辯論反對某一個人。對於這個字所指的意義由地上進而到天上。猶太人相 信在天上有控告人的天使,檢舉人的天使;這就成為撒但的功用。在那個階段,撒但還不是邪惡的勢力,他是天上審判工具的一部分。在約伯記一章六節說撒但在上 帝的眾子之中:『有一天,上帝的眾子來侍立在耶和華面前,撒但也來在其中。』這個階段,撒但是有神性的人類的控告者。

從開始時有一個反對人的勢力,到後來形成專門控告人的勢力,並沒有太遠的距離,這就是聖經中撒但觀念發展的下一個步驟。撒但的另一個名稱叫做魔鬼。魔鬼來自希伯來字來Diabolos, 通常指作毀謗者。於是撒但變成了魔鬼──最厲害的毀謗者,人類的敵對者,阻撓上帝旨意並毀滅人類的力量。撒但是代表一切敵對人類、敵對上帝的勢力。耶穌教 導我們祈求的拯救,是拯救我們脫離這種毀滅性的力量。這力量的來源,並沒有加以討論到,也沒有理論可追尋。就像有人說:『假使有人醒來,發現房子疬了火, 他不會坐在椅上寫或讀一篇有關私有房屋疬火原因的論文;而是立刻盡力撲滅火焰救回他的房子。』所以聖經並沒有把時間浪費在罪惡來源的理論上;聖經裝備人, 以便人與客觀存在的兇惡展開爭戰。



試探的攻擊(Ⅰ)(六13)(續)

人生常受試探的攻擊,但敵人若非先佔領橋頭堡,他就無法登陸。試探可能常在甚麼方地建立橋頭堡呢?我們的試探是從哪裏來的?如果事先得到警告就可以預先武裝起來;如果我們知道攻擊會從那一方面臨到,我們就有多些機會勝過並打敗它們。

(一)試探的攻擊有時來自外界。有的人具有壞的影響力。跟某些人在一起也許很不容易做一件不名譽的事;但跟另一些人在一起就很容易作壞事。當本斯,若伯特(Robert Burns)年輕的時候,到珥運(Irvine) 專門學習整理亞麻的工作。在該地與一位名叫若伯特的成為莫逆之交。這人見過許多世面,並且具有一種吸引人,支配人的品格。本斯告訴我們,他是多麼欽佩他的 朋友,並且拼命去模仿他。他接下去說:『其實他是我所見到的人中間,唯一比我更蠢的人,因為女人是他的嚮導星……他輕率地提到一些我認為十分恐怖的流行的 邪惡……他的友誼只有傷害我。』有些友誼與交往會傷害我們。在一個充滿了試探的世界中,人應當小心地選擇他的朋友和他將要進入的社會環境,他應當儘量滅少 外界試探的可能與機會。

(二)試探可能是來自那些愛我們的人,這是人生的不幸之一,而且這也是最難抗拒的試探。因為它是從愛我們、絲毫無意加害我們的朋友而來。

這 類事情的發生,就好像一個人曉得他應當採取某種行動,他可能感到上帝呼召他從事某種事業,但在這個行動之中可能帶有不得人心與冒險的成份,接受這個事實也 許要放棄一切世界上所有的事業。在這種情形之下,那些愛他的人,就想要說服他,要他不走當走的路。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愛他,他們所提出的意見無非是小心、 慎重、世俗的智慧。因他們要看到他們所愛的人,在世俗的方面有成就,不願他把機會丟棄,因此就阻止他去作他認為對的事。

丁尼生(tennyson)在迦雷斯與萊尼蒂(Gareth and Lynette)的詩中,敘述羅得(Lot)與芭黎珊脫(Bellicent)的幼子迦雷斯的故事。迦雷斯想跟他的哥哥們一同為亞瑟(Arthur) 王服役,他的母親芭黎珊脫不要他去,問他說:『你不憐恤我的孤單嗎?』他的父親年紀老邁,躺在床上『好像一塊燒盡了的木頭』。他的哥哥都已經到亞瑟王的宮 庭去,他也非去不可?如果他願意留在家裏,他母親會給他安排狩獵,並且找一位公主作他的新娘,使他享樂。母親為愛他而想留住他,試探者用愛的聲音向他說 話,可是迦雷斯回答說:

母親啊!
妳怎麼能夠老把我繫在身旁,
使我蒙羞?
我已長大成人,一定要作男子漢的工作。
不再追逐鹿兒,但要跟隨基督君王。
生活清潔,說話真實,糾正錯誤,追隨君王;
否則,為何生在世上?

少年人要出去,但愛的聲音引誘他留下。

耶穌的遭遇也是如此,耶穌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太十36)他們想要把祂帶回家去,因為他們說祂是癲狂了(可三21)。他們認為耶穌把自己的生命和事業丟在一邊,這簡直就是在跟自己開現笑。所以他們要攔阻祂。有時候最難抵受的試探,就是從愛的聲音發出來的試探。

(三) 試探也可能用一種很奇特的方式臨到我們,尤其是年輕人。我們多半的人裏面有一種奇特的氣質,至少在某些同伴中間,我們想要表現得比自己原來的樣子更壞。我 們不願意表示柔和、虔誠、女人腔和神聖,寧願被人當作膽大妄為、虛張聲勢的冒險家;是一個見過世面的人,而不是一個毛頭小伙子。奧古斯丁在他的懺悔錄中有 一段著名的描寫:『當我聽到我的朋友們在自誇他們不道德的事,我並不比他們更感到羞愧……我的尋歡作樂不僅在行為上得快樂,也在別人的稱讚中獲得自我陶 醉……。我要使自己比原來的更壞,我要不受到責備;每當我在某些事上並沒有像那最放蕩人的那樣犯罪的時候,我就說我已經作了我並沒有作的事,使我不至於被 人藐視。』許多人開始放縱,或沾染某些不良習慣,是因為他不願在世俗上表現得比他的同伴更沒有經驗。防禦試探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勇於為善。



試探的攻擊(Ⅱ)(六13)(續)

(四)試探不但來自外面,也來自我們裏面。如果我們裏面沒有甚麼可以讓試探立足的地方,試探就無法打敗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弱點,試探就是從這些弱點上向我們發出攻擊的。

我們各人有不同的弱點,對某個人是極強烈的試探,對另一個人可能無動於衷;對某個人無動於衷的試探,對另一個人可能又是不可抗拒的。巴利雅各爵士(Sir James Barrie)寫了一個劇本,名叫遺囑。劇中人戴維斯(Devizes)律師發現一位跟他工作多年的年老的職員,看來病得很重。他問老人有甚麼不舒服,老人告訴他,醫生說他患了致命的病症。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戴君(不安地):他相信這決不會是──你所懼怕的,任何專家都會這樣告訴你。

職員(沒有抬頭):先生,我昨天──已經去找過一個了。

戴君:怎麼樣?


職員:就是這個樣子!先生!

戴君:他不可能這樣斷定。

職員:先生,他是這樣說。

戴君:要動手術──

職員:他說已經太晚了,假使早動手術,也許還有希望。

戴君:但是你的病被發現到現在並沒有多久啊!

職員:先生,是我不知道,他說早就已經在裏面了,有一個跟針頭差不多大的黑點,等到它散開的時候,就會將我置於死地。

戴君:(無望地):這簡直太不公平了。

職員(謙卑地):先生,我不知道。他說我們幾乎都有那一種黑點,要是不注意,結果就會受害。

戴君:不!不!不!

職員:他稱之為可咒詛的東西,我想他要我們對它有所認識,並且要隨時留意。

每一個人都有弱點,要是不加以注意,就會毀滅他。有的人的弱點,可能是毀滅他一生的壞脾氣;可能是他無法束縛、隨時發作的強烈慾望;也可能是一種性癖──將別人視為娛樂的事當為是對自己的威脅。我們應當認識清楚,並要隨時注意。

(五) 希奇的是有候試探也來自我們的優點,卻不是來自我們軟弱的方面。如果我們在提到某一件事的時候經常這麼說:『我決不會作這件事。』我們就要在這件事上特別 注意。歷史上充滿了這一類的故事:有一些城堡因為防禦者認為它們夠堅固,不要守護,以致淪入敵手。再也沒有比過份自信更會使我們有機會受試探。我們一定要 在我們最軟弱和最剛強的地方多加注意。

試探的防禦(六13)(續)

我們已經研究過試探的攻擊,現在我們要搜集所有防禦試探的方法。

(一)自尊心的簡單防禦法。當尼希米的生命有危險的時候,別人建議他應該停工,把自己關在聖殿裏,等危險過去。他的回答是:『像我這樣的人,豈要逃跑尼?像我這樣的人,豈能進入殿裏保全生命呢?他不進去。』(尼六11)一個人可能對許多事情逃避,但他不能逃避他自己。他必須跟他的記憶一同活疬,他若失去自尊,人生就變得難以忍受。有一次,有人慫恿格非爾(Garfield)總統,採取一種有利卻不名譽的行動,那人說:『沒有人會知道。』他回答說:『格非爾總統知道──我一定要跟他在一起睡覺。』人在受試探的時候,他可以用這句話來很好地保護自己:『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去做這種事嗎?』

(二)傳統的防禦法。沒有人能夠輕易地違反那經歷許多年代纔建立的傳統和天性。雅典最偉大的政治家派立克爾(Pericles)每當他要向雅典議會演說的時候,他總是輕聲對自己說:『派立克爾,別忘了你是一個雅典人,現在是對雅典人說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段史詩描述保筢套勃勒克(Tobruk)的戰爭。柯斯溪警筢兵(Coldstream Guards) 從套勃勒克城裏衝出來,只有少數的人生存,這部隊就只剩下一個影兒子。兩營的人裏面僅有兩百位倖存,得到英國皇家空軍的照顧。一位柯斯溪警筢兵的軍官情況 相當惡劣,另一位軍官對他:『總而言之,你既作了一個陸軍警筢兵,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一位站在那裏的皇家空軍說:『作一位警筢團員一定非常困難,因為傳 統迫使你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要執行命令。』傳統的力量是生命中最偉大的力量之一,我們屬於一個國家,一個學校,一個家庭,一個教會,我們的行為應使我們所 屬的團體受影響,我們不能輕易地背叛我們原先就加入的傳統。

(三)顧念我們所愛與愛我們的人的防禦法。假使他所受的刑罰只限於他自己,有許多人可能會去犯罪;但他從罪惡中蒙拯救,是因為他不忍見關心他的人受痛苦。

理查勞勒(Laura Richards)有一個比喻:

一 個人正在他家門旁吸疬煙斗,他的鄰舍坐在他旁邊引誘他。鄰舍說:『你既窮,又沒有工作,有一個辦法可以改善你的困境。這件工作很容易,可以賺錢,做起來也 不見得比那些受尊敬的人每天所做的事更不誠實,要是你放棄這樣的機會,真是一個傻瓜。跟我來,我們馬上來決定這件事吧!』那人正在傾聽的時候,他年輕的妻 子手抱疬嬰孩來到門口,說:『請你抱一下孩子好嗎?他正在發脾氣,而我又要把這些衣服拿出去曬乾。』這人把嬰孩接過來,放在膝頭上。當他把孩子抱疬,孩子 抬起頭來望疬他,少眼睛似乎在說:『我是你肉中的肉,我是你魂中的魂。你帶我上那裏去,找一定跟疬你。父親,你帶路,我馬上就跟過來。』於是這人對他的鄰 舍說:『走!以後不要再來。』

如果罪惡的代價只影響到一個人,此人可能十分甘願嘗試;可是如果他想到他的罪行會使別人傷心,他將會有堅強的防備來抵禦試探的侵害。

(四)耶穌基督同在的防 禦法。耶穌並不是一位書中的人物,祂是永遠活疬,永遠存在。有時候我們可以問:『假使你突然發現耶穌就在你身旁,你該怎麼辦?假使耶穌基督是你家的客人, 你將如何生活?』而基督徒信仰的要點,就是耶穌基督是在我們旁邊,祂是每一個家庭的客人,無處可以躲避祂的光輝。因此我們一定要過疬完全適合給祂看見的生 活。我們牢記疬耶穌基督永遠與我們同在,就會有堅強的防備來抵禦試探的侵害。



如何不禁食(Ⅰ)(六16-18

禁食到今天仍舊是東方宗教生活中的一個主要部分。回教徒嚴格地遵守回教曆第九個月勒墨藏(Ramadan) 齋戒月,紀念穆罕默德得到第一次的啟示。禁食的時間從能夠分辦黑白的曙光出現開始,到太陽下山為止。在禁食期間沐浴、飲酒、抽煙、聞香、飲食等任何不必要 的放縱都要禁止。護士與孕婦可以例外,兵丁和趕路的軍人也例外,但必須在別的時日,補滿相等數目的禁食日子。倘若人因健康的緣故必須要進食,他一定要以施 捨窮人做為他破壞律法的補償。

猶太人的禁食習慣完全一樣,要注意的是我們剛才已經說過,禁食是從天亮開始到日落西山為止,在這時間以外,仍可有正常的飲食。在耶穌時代,猶太人只有一個強迫性的禁食,就是在贖罪日,該日從早到晚,所有的人『要刻苦己心』(利十六31)。猶太人的文士律例中所定的是:『在贖罪日禁止喫喝,或沐浴,或扶膏油,或穿草鞋、或耽溺於房事。』即使兒童們在贖罪日也要接受相當的禁食訓練,將來長大的時候,就可以準備接受這全國性的禁食。

強迫性、全國性禁食的日子雖然只有一個,但猶太人還十分流行私人的禁食。

有 的禁食與哀慟有關:在死亡興埋葬之間的那段時期,哀慟者必須禁食所有的肉類與酒。有的人為贖罪而禁食,例如流便為了在出賣約瑟的事上有份而禁食七年。『他 不飲酒或任何烈酒,唇不沾肉,也不喫有味的食物。』(流便遺訓一章十節)在同樣的理由之下,『西緬為了他曾經憎恨約瑟,禁食二年以苦其心。』(西緬遺訓三 章四節)據說猶太因為與他瑪的關係而懺悔,『不喝酒,不喫肉,也不求肉體的快樂,直到晚年。』(猶太遺訓十五章四節)可以說,猶太人認為離了悔改,禁食就 毫無價值,禁食只是內在憂傷的外在表現;便西拉智訓卅四章廿六節,說道:『人為除去罪而禁食,若再去犯這樣的罪,他的禱告有誰肯聽;他自己卑微,又有甚麼 益處呢?』

在許多的例子中,禁食是一種國家性的懺悔。所以以色列人與便雅憫族發生內戰以後,就全國禁食(士二十26)。撒母耳要百姓禁食,因為他們離棄了耶和華去敬拜巴力(撒上七6)。尼希米要百姓禁食認罪(尼九1)。以色列人一次又一次地禁食,作為全國在上帝面前纖悔的表示。

有時候,禁食是得啟示的準備。摩西在山上禁食四十晝夜(出廿四18)。但以理在等候上帝話語的時候禁食(但九3)。耶穌在等候試探熬煉的時候自己也禁食(太四3)。這是一個健全的原則,因為在身體最受約束的時候,心思與精神的功能最為敏銳。有時候禁食是向上帝懇求,譬如久旱未雨,收成將要受損,全國就要禁食祈求。

猶太人禁食,心目中有三個主要的觀念:

(一)禁食者故意要用禁食來引起上帝的注意,這是一種很原始的觀念。禁食為要吸引上帝的注意,使祂注意那使自己受苦的人。

(二)禁食為要證明懺悔的真實。禁食是言語和禱告誠懇的保證,藉以證明悔改的真實。這裏很容易看見的一種危險乃是,悔改的證明很容易被人當作悔改的本身看待。

(三)有許多禁食是化替性的;並不是用來拯救人自己的靈魂,而是要感動上帝,拯救他們的國家脫離災難。正如那特別虔誠的人曾說:『普通的人不能做這樣的事,他們在工作與世事中已過於忙碌。我們要做這件額外的工作,來補償他人在虔誠上的虧欠。』

這就是猶太人禁食的理論實踐了。



如何不禁食(Ⅱ)(六16-18)(續)

禁 食的理想雖然很崇高,但在實行中卻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危險。人可能為表示他有超越的虔誠而禁食;他們的禁食是一種故意的表現,不是向上帝,而是向人表示他是 多麼地虔誠與有節制。這是一大危險;也是耶穌所定罪的禁食。當人們用禁食來誇示他的虔誠的時候,祂譴責這種禁食。猶太人禁食的日子是星期一與星期四,正是 市場上趕集的日子,人們從鄉村湧進市鎮,尤其是耶路撒冷城,使得那些自我誇耀的禁食者,擁有更多的歡眾來羨慕他們的虔誠。許多人為了不使別人錯過注意他們 禁食的機會,就披頭散髮,故意把衣服弄髒,衣冠不整地走過街道,甚玉有人故意把臉搽白以加重臉色蒼白。這不是降卑的行動,而是屬靈的驕傲與虛假的行動。

最 有智慧的拉比,像耶穌一樣絲毫不留餘地的對這種行動加以責備。他們都很了解,為禁食而禁食是沒有價值的。他們說禁食的誓約,彷彿囚犯必須帶上的鐵枷,凡勉 強自己定立這誓約的人,就好像一個人發現有一副這樣的枷鎖放在那裏,誤將自己的頭套在裏面,只得自動地作這無用的奴役。在拉比的箴言中,有一句很精采的句 子:『在審判的日子,人要因每一件他本來享有,實際上並沒有享受的好事受審。』

鮑罕博士(Dr. Boreham)有一個故事,可以作為禁食錯誤觀念的註腳。一位旅行者在洛磯(Rocky) 山上遇見一位年老的天主教神父;在這樣的地方竟有一位老人懸岩絕壁間蹣跚地掙扎,使他感到十分驚異。旅客間神父說:『你在這裏做甚麼?』老人回答說:『我 正在世界上尋找美麗的事物。』旅客說:『但是你的生命的確已經到了很晚的階段。』於是老人把他的故事告訴旅客。他一生幾乎完全消磨在修道院裏面,從未離開 寺院一步。後來他生了一場大病,在病中見到異象,看到天使來站在他的床邊。他問天使說:『你來做甚麼?』天使說:『帶你回家。』老人問道:『我所去的是一 個很美麗的世界嗎?』天使道:『你所離開的是一個非常美麗的世界。』老人說:『這時我才想起,我所見到的只不過是修道院四圍的田地與樹木。』所以他問天使 說:『可惜在我將要離開的這個世界中,我並沒有看到甚麼。』天使說:『恐怕你在將要去的世界中,也看不到多少美麗的東西。』老人說:『我覺得煩惱,於是懇 求他讓我多活兩年。我的祈禱蒙了應允,現在我正用我一點的積蓄和我所有的時間,來探索這世界上可愛的事物,我發現它的確非常奇妙了!』

人的責任是接受並享有世界的可愛,並不是拒絕它們。為禁食或為誇示超越的虔誠而禁食,是毫無宗教價值的。

1   2   3   4   5


Verilənlər bazası müəlliflik hüququ ilə müdafiə olunur ©atelim.com 2016
rəhbərliyinə müraciə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