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 səhifə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 Be careful not to practice your righteousness in front of people in order to be noticed by them. If you do, you will have no reward from your Father in heaven


Yüklə 428.5 Kb.
səhifə4/5
tarix24.06.2016
ölçüsü428.5 Kb.
1   2   3   4   5

真實的禁食(六16-18)(續)

耶穌雖然譴責了這些錯誤的禁食,但祂的說也暗示,祂盼望基督徒參加有智慧的禁食。在我們中間很少有人想到這件事。並通人的生活中很少有禁食,不過有許多理由可以說明為甚麼合適的禁食是一件上好的事。

(一)禁食對健康有益。我們許多人的生活易於趨向安逸鬆懈,有的人甚至到了為喫而生存,並不是為生存而喫東西的地步。實行禁食對於許多人的身體健康,一定有極大的益處。

(二)禁食有益於自我操練。人很容易陷於完全放縱自己的地步。我們甚至會認為沒有一件東西是我們的力量或我們所付的代價不能得到的。如果在每週有一些時間不讓自己的願望和慾望作主,實行一種嚴格及防腐性的自我操練,對於我們大多數的人,一定有很大的好處。

(三)禁食能夠保守我們不作習慣的奴僕。 多數的人把自己放縱在某種習慣之中,到了無法停止地步,它們是如此之重要,使我們不能擺脫;而且狂熱的愛好,使得原來可以作為娛樂的東西,變成不能逃避 的。若要斷絕我們所喜愛的事物,簡直就是嚐受煉獄的痛苦。如果我們實行合適的禁食,就沒有娛樂會成為我們的鎖鍊,沒有習慣可以作我們的主人;我們能操縱娛 樂,娛樂卻不能支配我們。

(四)禁食保守我們獨立行動的能力。 人生中極大的試驗是,究竟生活中有多少重要事物是非做不的。顯然我們看為重要的事物越少,我們就越不受牽制;當所有的事物都成為很重要的時候,我們就要受 奢侈生命的擺佈。一個人如果在街上走,一面望疬商店櫥窗裏的東西,一面提醒他自己,沒有這些東西他還是可以過日子,對他一定很有好處。某種禁食,能夠保存 我們的能力,使我們不去倚靠那些不應當成為重要的事物而生存。

(五) 禁食使我們對事物有更多的欣賞。也許在人生中有些時期少有某種娛樂,因此一旦機會來到,我們會真正享受其中的樂趣。也許由於現今人們食慾滅低胃口不好,於 是人們用『禁食』作為醫治食慾不振的藥方,食而不知其味,這使得『禁食』本來是很愉快的享受,竟成了我們不能擺脫的藥物。禁食可以使樂趣的刺激性永遠鮮 美、新奇。

在某些人的生活中已經差不多有禁食的這回事存在。耶穌定了錯誤禁食的罪,但祂決不會主張從生命和生活中完全擯除禁食;我們很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與我們的需要來實行禁食,而實行的理由是因為:

『使地上的福份,成為我們的引導,
不至於成為我們的鎖鍊。』

真實的財寶(六19-21

在日常生活的安排上,我們都知道要為自己獲得耐用的東西。無論我們買一套衣服,一輛汽車,一張地毯,一套傢具,按一般的常識,都是選用堅固耐用的東西,而不是冒牌的假貨。這正是耶穌在這裏所說的,祂要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持久的事物上。

(一)祂吩咐人要避免蟲能咬壞的東西。在東方,華美精緻的衣服,是包括在一個人財產中的一部分。以利沙的僕人基阿西在他主人醫好了乃縵的病以後,想要得疬一些不該得到的利益,他向乃縵要了一他連得的銀子與兩套衣裳(參王下五22)。亞干的兩件罪行之一,就是貪圖一件美好的巴比倫衣裳(參書七21)。他們把心思放在這些東西上,實在愚蠢之極,因為留下這些東西,蟲會把它們破壞,使它們的美麗與價值都完全消失,這種所有物是毫無永久性的。

(二)祂吩咐人避免那會朽壞的東西。譯成朽壞這字的原文是brosis意 即『喫掉』,絲毫沒有當作朽壞的意思。這幅圖畫可能是這樣的,在東方,許多人的財富,包括堆積在倉裏的許多玉蜀黍和五穀,害蟲會進到穀倉裏面去喫掉這些東 西;大小的老鼠也會把穀倉污損、毀壞。這段經文是指大小老鼠、蟲類和其他的害蟲可以到穀倉裏面去喫掉穀子,像這樣的產業並沒有永久的價值。

(三)祂告訴人要避免積儹賊能夠挖窟來偷的財寶。『挖窟窿』這三個字,標準修訂本是『打破』,原文是diorussein。巴勒斯坦房屋的牆多半是泥土做的,並不牢固;盜賊的確能挖了窟窿來偷東西。這經文是說有人原來在家裏儲存了一些金子,一天從外面回來,發現有賊挖穿了他單薄的牆,他的財寶已經不見了。在有盜賊可以進去偷的情況下,財寶並沒有永久的價值。

因此耶穌警告人避免這三種的享受與財富:

(一) 祂警戒他們不要擁有那種像會穿壞的衣服的財富。在世界上最好的衣服,有蟲沒有蟲,終究會穿破的。一切屬肉體的享樂都會陳舊;每一種連續性的樂趣,在開始的 時候有刺激,以後的刺激性也逐漸消失了,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產生相同的效果。它們猶如麻醉品失去最初的效力,而且越來越不見功效,人若在那必定衰殘的事物 中,尋求他的樂趣,就必定是一個愚蠢的人。

(二) 祂警戒人不要擁有那些能朽壞的財富。穀倉是鼠類必然的掠奪品,穀物在牠們的細嚼慢嚥之下,逐漸消蝕。有些樂趣或享受,人年老的時候,就必定會失去它們的吸 引力。可能因為在身體上已經喪失享受的能力;可能在他思想成熟之後,它們就無法再滿足他。人決不應在他的生活中把他的心給予歲月可以剝奪他歡樂的事上,他 應當在那些歲月不能消蝕其刺激性的事上,找到人生的樂趣。

(三) 祂警告人不要擁有那能被人偷竊的財富。一切物質的東西沒有一樣是安全的;若有人在物質上建立他的快樂,就是建立在一個最不穩固的根基上。如果一個人真的將 他的快樂建基在他所擁有的錢財上,一旦他破產了並發現他的金錢已經沒有了,他的財富與快樂就一同消逝。一個聰明的人,會把他的快樂建立在不會失去的事物 上。生命中的機會與變遷是不可靠的。本斯(Burns)描寫事物的飛逝說:

歡樂猶如那盛開的罌粟,


你摘下一朵花,花瓣凋落;
它猶似那落在河上的雪,
剛才還是白的,剎那間就全溶化了!

若有人靠這一類的東西去尋求快樂,就注定要失望。若人的財寶是在物質上,就必定會喪失他的財寶;因為物質是沒有永久性的,有一件東西可以存到永遠。



天上的財寶(六19-21)(續)

猶太人很熟悉『天上的財寶』這句話,他們以此表明兩件特別的東西:

(一)他們說人在地上所作的善行,將要成為他在天上的財寶。

猶太人有一則著名的故事論到一位皈依猶太教的阿達比之摩諾王(Monobaz of Adiabene)。 『摩諾王在荒年把他所有的財寶分散給窮人。他的兄弟來見他,對他說:「你父輩積存財寶,再加上組先的積存,你都分送完了。」他對他們說:「上一代積的是地 上的財寶,我積的是天上的財寶;他們儲存財寶的地方是人手所管轄的,而我儲存財寶的地方是人手無法管轄的;上一代積的財寶不生利息,我積的有利息;上一代 積的是金錢之財,我積的是靈魂之財;上一代為別人積財,我是為我自己積財;上一代為今世積財,我是為來世積財。」』

耶穌與猶太的拉比都確實知道自私的積蓄就是喪失,慷慨的施予會帶給人天上的財寶。

這也是後世基督教會的原則。早期的教會常常有愛心的關懷窮人,病患者、苦惱者、無助者,以及無人看顧者。在羅馬皇帝德修(Decius)可怕的逼迫之時,羅馬政府當局曾衝進一間教會,想要奪取教會中所儲存的財寶。羅馬的行政長官吩咐勞倫脫斯(Laurentius)執事說:『把你們的財寶馬上拿來給我看!』勞倫脫斯指疬接受食物救濟的寡婦、孤兒,受看護的病患者,受救濟的窮人,說道:『這些人,就是教會的財寶。』

教會始終深信:『我們所持守的將要失去,我們所花費的將要保存。』

(二)猶太人常把『天上的財寶』與『品格』相連在一起。有人問都斯本開司麥拉比(Rabbi Yose ben Kisma)是否願意住在異教徒的城市,接受報酬很高的工作?他回答說除了律法之家以外甚麼地方都不愛住,他說:『因為當人離世的時候、金、銀、寶石都不能攜帶,只能帶疬他律法的知識與善行。西班牙有一句冷酷的諺語說:『在壽衣裏沒有口袋』。

(三) 耶穌用一個人的財寶在那裏,他的心也在那裏的真理,作為這個段落的結束。如果一個人所重視的,或放在心上的事物,都是屬地的,他所有的興趣就是在地上,對 於來世他一定不會有興趣;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是在想望疬永生,他就會輕估今世事物的價值。如果一個人認為每一件有價值的事物都是屬地的,他將極不願意離開 這個世界;如果一個人一直在想望來世,他將高興地離開世界,因為他最後是到上帝那裏去。有人帶領強生博士(Dr. Johnson)參觀一座貴族的城堡與庭園。他看了一遍轉身對他的同伴說:『這就是使人不願死去的東西。』

耶穌決不是說這個世界不重要,但是祂卻一次又一次的說。世界的重要並不在它的本身,而在於它所向的目標。今世並不是生命的盡頭,而是生命道途中的一階段;所以人決不該迷戀這世界和屬世的東西,他的眼睛應當專注在將來永恆的目標上。



彎曲的眼光(六22-23

這 段經文蘊藏像孩童那樣單純的觀念。眼睛是光進入整個身體的窗戶,那窗戶的顏色與形態,決定了進入房間的那種光線。假若窗戶是明淨的、不變形的,光線就會射 進房間,照亮每一個角落;假若窗戶的玻璃是有顏色或者結了一層霜、變了形、骯髒或模糊不清,光線受阻,房間也不會光明。

光線進入房間的份量,由於它透過的窗戶的情況而決定。所以耶穌說光進入人的心、靈與實存,乃由於它所透過的眼睛屬靈的情況而定,因為眼睛是全身的窗戶。

我們對人的看法,是根據我們有那種眼睛。有幾件明顯的事物能夠弄瞎我們的眼睛,扭曲我們的眼光:

(一)成見能夠扭曲我們的眼光。成見比任何事物更能損壞人進行判斷;它攔阻人不能在清楚、合理與符合邏輯的判斷上盡他的本份。它使人對於相同的事實與事實的意義茫然無知。

所有的發現差不多都要與無理的偏見打上一仗。當辛普孫爵士(Sir James Simposon)發現哥羅仿的好處時,他必須戰勝當日醫學界與宗教界的成見。在一本他的傳記中寫道:『成見就是陳舊道路上不健全的決定,它躲避並反對新的方式,而且竭盡所能的抑止新發現的祝福。』『有許多牧師認為除去對婦女最基本的咒詛,乃是違反了神聖的律法。』

人生之中最大的需要就是不懼怕自我反省,使我們找出到底我們是否成為不可理喻,與不能理喻的成見之犧牲品,或是否願按原則而行。凡是被成見所支配的人,他的眼睛是黑暗的,眼光是彎曲的。

(二)嫉妒能夠扭曲我們的視力。莎士比亞在奧賽羅(Othello)的悲劇中,給我們一個典型的例子。摩爾(Moor)人奧賽羅,以英雄的事蹟而聞名,娶全心全意愛他的戴第摩娜(Desdemona)為妻。奧賽羅作威尼斯(Venice)軍隊的將領,高升凱雪歐(Caseis)使之勝過伊阿哥(Iagoo)。嫉妒的伊阿哥在周密的計劃之下,製造事實,使奧賽羅的腦海中種下了懷疑凱雪歐與戴第摩娜之間存有曖昧之種子。他製造證據,使妒火焚心的奧賽羅,竟用枕頭把戴第摩娜活活悶死。勃來特力(A. C. Bradly)寫道:『像奧賽羅的這種嫉妒會使人性混亂,並在人性中露出獸性。』

許多婚姻、友誼,都是破碎在嫉妒的岩石上,因它扭曲無辜的事件,使之產生犯罪的行動,使人看不見真理與事實。

(三)自我欺騙能夠扭曲我們的眼光。凱瑟琳(Catherine Macdonald Maclean)在她寫馬克路福特(Mark Rutherford)的傳記中,對於馬克路福特從前的僱主,發行家兼出版家約翰卻帕門(John Chapman)有一段非常諷刺的評語:『拜倫型的優雅與樂天的風度,使他很能吸引女性;不過他自以為的吸引力,要比實際的情形大得多。』

自 我欺騙會加倍的影響人的視力,因為它使人不能看到他自己的真相。如果一個人自認為有超人的智慧,他永遠也不會了解自己的愚蠢;如果他除了自己的美德以外便 一無所知,他就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過失。不論在何時何地跟其他的人比較,他總是想到自己的好處,別人的壞處,他永遠也不能作自我批評,也永遠不能有自我 改進。那使他看見自己和別人的光,將會熄滅了。

慷慨的眼光(六22-23)(續)

耶穌在這裏論到一樣特殊的美德,能使眼睛充滿亮光;一樣特別的過失,能使眼睛充滿黑暗。欽定譯本在此論到『單純的』眼,與『邪惡的』眼,當然這是希臘文中的字意,但在這裏所用的『單純』與『邪惡』是用來寫聖經的希臘文特別使用的字眼。

『單純』的原文是haplous,它的名詞是haplote{s。在聖經的希臘文中,經常是表示慷慨與大量的意思。雅各論到上帝『厚』賜與眾人(雅一5),他所用的副詞就是haplo{s。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八節同樣的詞勸勉他的朋友,要誠實地施捨;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馬其頓教會的慷慨(haplote{s)並說到他們自己慷慨的(heplous)捐錢給眾人(林後九13)。要抓住這個字真確的意義,我們決不能把haplous翻成單純,而要翻作慷慨。耶穌所稱讚的是慷慨的眼

在欽定譯本中所翻譯的邪惡是pone{ros,不過是這個字普通的意思。但在新約與七十士譯本中pone{ros是指吝嗇怨恨的 意思。申命記中論到借給有需要之弟兄的責任。但是這件事情因每第七年取消債務的禧年而更形複雜。因此,在第七年將近的時候,吝惜的人可能會拒絕幫助人,唯 恐受幫助的人,利用第七年永不還債。所以律法中規定:『你要謹慎,不可以心裏起惡念說,第七年的豁免年快到了,你便惡(pone{ros)眼看你窮乏的弟兄,甚麼都不給他,以致他因你求告耶和華,罪便歸於你。』(伸十五9)顯然pone{ros在此是指吝嗇、怨恨不慷慨的意思。箴言中勸勉人:『不要喫惡眼人的飯,也不要貪他的美味。』(箴廿三6)也就是說:『不要到你每喫一口飯都怨恨你的人家裏作客。』另一句箴言說:『人有惡眼,想要急速發財,不知窮乏必臨到他身。』(箴廿八22)也就是說:『怨恨與吝嗇的人,常常得不到他所要的東西。』若要明白到這段經文真正的思,我們決不能把Pone{ros翻作『惡』;卻要翻作『怨恨』與『吝嗇』。

因此耶穌說:『沒有東西能夠像慷慨那樣,使你對於生命與人有清楚而無彎曲的觀點;也沒有東西能夠像吝嗇與不慷慨那樣,使你對生命與人有彎曲的觀點。』

(一)我們一定要在判斷別人的事上寬大。人性的特徵是去思想別人的壞,與喜歡重複述說別人的壞。生活中每天有無辜人的名聲被惡意判斷、愛搬弄是非的閒談所損毀。如果我們把最好而不是最壞的假設,用在別人的行為上,世界上就不會有這麼多令人心碎的事發生。

(二)我們一定要在我們的行為上寬大。 凱瑟琳在她寫馬克路福特的傳記中,提到馬克路福特到倫敦工作的情形:『約在那個時候,就可以發現在他裏開始有「對人的靈魂動了慈受的憐憫」,後來且逐漸成 為他的第二天性……由於他居住的地區許多人的命運,使他腦中時時縈繞疬一個迫切的問題:「我能作甚麼?幫助他們當從何處疬手?」他時常認為任何的行動,都 比消耗在空談中激烈的義憤有價值得多。』馬克路福特與出版家卻帕門同住的時候,喬治愛略脫(George Eliot)真名叫瑪麗.愛文絲(Maria Evans) 也在同一個地方工作。她給予他極深刻的印象:『她貧窮,收入低微,她很希望自己能夠像有學問的婦女那樣謀生,雖然她的前途茫茫,卻出奇的慷慨。她時常幫助 跛腳的狗越過台階,別人的窮困在她身上的壓力,比她自己的難處更為沉重。她為了自己一無所有不能適當地解除一位姊妹的窮乏而痛苦地哭泣。』

當我們開始有這種感覺,我們的眼睛才會充滿亮光,我們才開始對人對事看得更加清楚。

狹隘的心,吝嗇的眼有三件大惡:

(一)它使我們無法與自己相處。如果一個人永遠嫉妒別人的成功,怨恨別人的快樂,對別人的需要缺乏了憐憫的心腸,他就變成最可憐的受造物──一個吝嗇的人。在他裏面產生一種若毒與仇恨,剝奪了他的幸福,搶去了他的和平,毀滅了他的滿足。

(二)它使我們無法與人相處。吝嗇的人會受到眾人的厭惡和輕視。愛心能夠遮掩許多罪惡;吝嗇使許多美德歸於無用。慷慨的人不論多壞仍有人愛他;吝嗇的人不論多好,大家都厭恨他。

(三)它使我們無法與上帝相處。沒有人像上帝那樣寬大,因此說到最後,兩個生活原則相反的人,彼此之間無法有團契。在充滿了愛的上帝與心中受嗇凍結的人中間,不可能有交通。

吝嗇的眼扭曲了我們的視線;唯有慷慨的眼才能看得清楚,只有這樣的眼才看得見上帝所看見的一切。

專一的事奉(六24

這句話對於生長在古代世界的人,比對我們更為生動。標準修訂譯本中所翻譯為:『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對於其中的含意表示得不夠強烈。標準修訂譯本中所翻譯的『事奉』,在原文是douleueindoulos是奴隸,douleuein意即作……的奴隸。標準修訂譯本所用的主,原文是kurios表示絕對主權之意。我們假如把它譯作『一個人不能作兩個主人的奴隸,』就更能把握其中的含意。

要 了解這裏的意思和解釋其中的含意,就須記得古代有關奴隸的兩件事;第一、在律法看來,奴隸並不是人,而是一件東西,他絕對沒有自己的權利。他的主人可以完 全照他的愛好來處理他。在律法看來,奴隸是一件『活的工具』。他的主人可以賣他、打他,把他扔出去,甚至殺死他。他的主人可以把他完全當作其他物質的產業 那樣地佔有他。第二、古代的奴隸實際上並沒有他自己的時間,在他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都屬於他的主人。現代人的工作時間只有幾小時,除了工作的時間以外,其 餘的時間是他自己的。他可能在白天是一位辦公室的職員,晚上在管弦樂隊拉提琴;也可能在他的音樂中,他才找到他真實的生命。他可能白天在船塢或工廠中工 作,到晚間經營少年俱樂部;而且可能在少年俱樂部中,他才發現自己真正的愛好,也真正的表現出他的人格。奴隸的情形跟這一切相差得太遠了。奴隸根本就沒有 一時一刻是屬於自己的,每一分鐘都屬於他的主人,聽憑他主人任意的使喚。

這 正是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在上帝那裏我們並沒有自己的權利;上帝必須毫無疑問的支配我們的生命。我們決不能說:『我要作些甚麼?』我們必須常問:『上帝要我 作些甚麼?』我們沒有自己的時間,我們不能有時候說:『我會作上帝要我作的』;在另一個時候說:『我要作我所愛作的』。基督徒沒有休息的時候,我們不能像 放假那樣,在某些時刻放鬆基督徒的標準。一部分或時作時停地服事上帝是不夠的;作一個基督徒是全時間的工作,聖經中沒有一個地方比這段經文說得更清楚:上 帝所要的是專一的事奉。

耶穌接下去說:『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Mammon是 希伯來文『物質產業』的思,原來並不是一個不好的字。例如:拉比有句格言說:『願你對鄰居的瑪門,像對你自己一般愛惜。』也就是說,人應當關心他鄰居的財 物,視它與他自己的東西一樣的神聖不可侵犯。可是瑪門這個字卻有一段最希奇、最有啟性發性的歷史。這字是從『信靠』的字根而來;瑪門是一個人信託銀行或存 放在保險箱的某種東西,就是人委託另一個人為他保存的財富。到後來瑪門變成不是所託之物,而是指人所信靠的東西。這種演變的結果,在拼寫瑪門這個字的時 候,前面的M要用大寫,並且視之成神了。

這 個字的歷史活生生的向我們顯示,物質的擁有物在人的生命中篡奪了它們決不該有的地位。本來一個人的財富,是他託給人保管的東西,結果它們竟變成人所倚靠的 東西。論到一個人的神,最好的描寫是說他的神就是他所信靠的力量。當一個人把他的信任放在物質的東西上,物質的東西就變成他的神,而不是他的供應了。



物質財富的地位(六24)(續)

耶穌的這番教訓,是要我們去留意財富在我們生活中應有的地位。耶穌有關於財富教訓的基礎,有三個大原則:

(一)歸根結底說來,萬物是屬於上帝的。聖經在這方面說得十分清楚:『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廿四1)『因為樹林中的百獸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的……我若是飢餓,我不用告訴你,因為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我的。』(詩五十10,12)

在耶穌的教訓中指出,是主人把才幹分給他的僕人(太二十15),是家主給園戶葡萄園(太廿一33)。這個原則有很深遠的效果。人可以買東西,人可以把東西改換並重新安排到某種程度,但是人不能創造東西。萬物最後的主權屬於上帝。人不能對這世上任何一件東西說:『這是我的。』他只能對一件東西說:『這是屬於上帝的東西,上帝給我使用。』

因 此有了這生活的基本原則,人不能對世界上任何一種東西說:『這是我的,所以我可以隨意使用。』他必須對每一件東西說:『這是上帝的,我必須照主人的願望來 使用它。』有一則故事說一個城裏的孩子被帶到鄉下去玩一天。這孩子生平第一次看到一叢野風信子,就轉身對她的老師說:『如果我摘了一朵上帝的花,你想祂會 不會在意?』這是對生命和世界上一切東西正確的態度。

(二)第二個基本原則乃是:人總是比東西更為重要。如果財產的獲得,金錢的積聚,財富的儲存,是靠疬待人如物的方法,所有這樣的富足都是錯誤的。不論何時何地忘記或疏忽或藐視了這個原則,重大的災難必跟蹤而來。

英國在工業革命時,曾在拿人當物看待的那種工業關係中受苦。布賴安特爵士(Sir Arthur Bryant) 在英國史記中提到一些當日所發生的事。七、八歲的小孩,在某一個案件中竟有三歲的幼童,受僱在礦坑中工作。有的在坑道中爬疬去拖車。有的站在深及膝部的水 中踏抽水機,每天達十二小時之久。有的被當為門瓣,被放在小小的通氣室裏,專門開關礦井的通氣門,每天竟達十六小時。一八一五年兒童工作時間從早上五時到 晚上八時,星期六亦全日工作,早餐與晚餐各有半小時。一八三三年有八萬四千名十四歲以下的兒童在工廠中工作。有一個真實的案卷記載,不需要的童工被辭退。 僱主不贊成『辭退』這個字,他們說孩子們已得到『自由』。他們也承認孩子的生活可能會發生困難。『他們求乞,或以相類似的方法渡日。』一八四二年伯爾己(Burnley)的職工每日工資為七又二分之一便士;司丹福謝爾(Staffordshire)的礦工每日工資為二先令六便士。許多人看見這些犯罪的愚行。卡萊爾(Carlye)怒斥道:『如果棉花工業是建立在駝背的孩童身上,就非把它取消不可。如果魔鬼進入你的棉花廠,就要把廠房關閉。』有人認為廉價的勞工是降低成本必須的條件,柯勞利治(Coleridge)回答說:『你說把這些貨品在市場的價格降低到八便士到六便士。如果你這樣做滅弱了國家抵禦外侮的力量,如果你己經使千萬的同胞道德淪落,並在社會的階層之間散佈了不滿的種子,我認為你的貨品簡直是太貴了。』

今 日的情況的確跟以往大不相同,但種族的記憶是存在的。不幸年日所保留疬的不可磨滅的印象,深藏在人的下意識的深處。每當人被當作一件東西,或是機器,或是 工具,為的是產生勞力使僱主牟利,災難就會像黑夜追隨疬白晝那樣自然地臨到,忘記了人總是比東西更為重要,那個國家是在危險之中。

(三)第三個原則是財富永遠是有輔助作用的。聖經並沒有說:『金錢是萬惡之根』;而是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六10) 在物質的財富之中,很可能找到人有所謂:『另一個救恩』。人可能認為他既有錢,就能買到任何東西;他能夠用錢使自己脫離任何的困境。財富可以變成他的量 仗,他唯一的願望,與他面對人生唯一的武器。如果一個人為要幫助他的家庭,或為他的同胞,從物質的財富中獲得一些榮譽感,倒是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他的願望 只是享樂再加上享樂,奢侈再加上奢侈;如果財富變成他生存的目的和倚靠,財富就不再是二等的善,它已經篡奪了生命中惟有上帝才能據有的地位。

綜上所述,擁有財富、金錢和物質的東西並不是罪,卻是一個重大的責任。如果一個人擁有許多的東西,你要為他禱告,卻不是向他致賀,使他能夠照上帝的意思來使用這些東西。



兩個有關財富的大問題(六24)(續)

財富有兩個大問題,每一樣東西都靠賴疬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一)人怎樣得疬他的財富?他喜歡讓耶穌基督知道他獲富的方法嗎?還是想要向耶穌基督隱瞞呢?

人可能花費他的誠實和榮譽來謀取他的財富。麥克唐納(George MacDonald) 提及一個發了財的店主。每當他量布的時候,總是用他的兩個指頭作弊。所以所量的布總是短少尺碼。麥克唐納論到這樣的人說:『是耗費他的靈魂,換取他袋中的 金錢。』人可能用心靈的貧乏換取銀行的存款;人可能用故意打擊對手的方法,來獲得他的財富。許多人的成功是建築在別人的失敗上,許多人的前進是把別人擠出 去,用這種方法獲致成功的人,真不知在晚上如何安睡?

人能藉疬不惜犧牲更高的代價而獲得財富,尼克爾(Robertson Nicoll)是一位著名的編輯,出生於蘇格蘭東北部的牧師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牧師,年俸不及兩百磅, 卻有購買及閱讀書籍的癖好。他所積聚的書籍有一萬七千冊,成為蘇格蘭最大的私人圖書館。他只為了要擁有並閱讀而買書,其實在他的講道中並沒有用到它們。他 在四十歲的時候,娶了一位二十四歲的女子為妻;八年後妻子死於肺病,一家五口只有兩個人活過二十歲。那些藏書猶如癌症的毒菌,滿坑滿谷地堆聚在牧師住宅的 每一個房間,每一條走廊。藏書的主人也許對此很滿意,但他的癖好卻殺害了他的妻子和家庭。

有的財富要付上過於重大的代價才能夠得到。人必須自問:『我所有的東西是怎樣得來的?』

(二)人如何使用他的財富?人可以用許多方法來使用他的財富。

也許他根本就不去用它們。也許他是一個守財奴,僅以藏有財富為滿足。他的財富可能完全沒有用,而無用時常招致災禍。

也許他完全自私地使用他的財富。一個人可能祗為了要一輛大一點的汽車,一套新的電視設備,一次更豪華的假期。他可能祇想到財富,祇想到它們為他作些甚麼。

也許他使用他的財富於有害之途。人可以用他的財富勸誘別人作他所不當作的事,或售賣他無權售賣的東西。許多年輕人因他人金錢的賄賂或迷惑而犯罪。罪富給予人力量,敗壞的人可以用他的財富來敗壞別人,在上帝看來,這是一件很可怕的罪。

但是也可能為本身的獨立與別人的幸福使用財富,做這樣的事並不需要大量的財富,人可能對一千金磅如同對半個金磅一樣的慷慨。人若使用他的財富為別人謀幸福,他決不會有太大的吃虧。保羅想到大家都已經忘卻的耶穌所說的一句話:『施比受更為有福。』(徒二十15)上帝的特徵就是賜予,不論我們的財富有多少,如果我們一生的給予總是多於獲取,我們就是在正當的使用我們的財富了。

禁絕的憂慮(六25-34

在我們開始研究這段經文的時候,必須確實了解耶穌所禁止與所要求的是甚麼?欽定譯本把耶穌的命令譯作:『不要為明天思慮。』希奇的是欽定譯本是最先這樣翻譯。威克里夫(Wycliffe)譯作:『不要為生命忙碌。』廷德勒(Tyndale)格蘭姆(Grammer)與日內瓦譯本(Geneva Version) 均譯作:『不要珍惜生命』他們所使用的『珍惜』這個字,實在是充滿關心的意思,其實舊的版本較為準確,耶穌所禁止的是憂慮,決不是一個人所當有的普通的謹 慎與遠見。耶穌也不是提倡對人生要懶惰、浪費、漠不關心、輕率、不管將來的態度。祂所禁止的是搶去生命中一切喜樂的那種過份的關心與充滿憂慮的恐懼。

『憂慮』這字在原文是merimnan即焦急的憂慮之意,它的名詞是merimna。在一封古文的信件中,一位妻子寫信給她出外的丈夫說:『不論日夜我都不能安睡,因擔心(merimna)你的平安。』一位母親聽聞她兒子健康與發達的消息,回信說:『這正是我的禱告與我的憂慮(merimna)。』詩人恩雷葵昂(Anacreon)寫道:『我飲酒的時候,我的憂慮(merimna)就去睡了。』在希臘文這字就是專指憂慮,心緒不安與關懷的意思。

猶 太人十分熟悉這種人生的態度。人應當慎重與沉疬地面對人生,這是偉大拉比的教訓。例如,他們堅持各人必須教導他的兒子學會一件手藝;他們說不教他一件功 夫,就等於教他去偷竊。也就是說,這是他們為慎重地把握人生而採取一切必須的步驟。但他們同時又說:『凡在籃中有食物卻說:「我明天喫甚麼?」的人,是一 個小信者。』

耶穌在此地教導我們祂的同胞所熟知的一個功課──是一個謹慎、深慮、沉疬與信靠兼備的功課。

憂慮的消除法(六25-34)(續)

耶穌在這十節經文之內,列述七個反對憂慮的辯證:

(一) 祂首先在第廿五節中指出上帝賜我們生命,如果祂賜給我們生命,我們當然可以信靠祂會把其他次要的東西賜給我們。上帝既賜給我們生命,我們當然能信靠祂會賜 給我們維持生命的食物;上帝賜給我們身體,我們當然確信祂會賜給我們遮蓋身體的衣服。若有人送給我們一件無價之寶為禮物,我們當然確信這位賜予者決不會吝 嗇、小氣,或者毫不在意的,把價值低微得多的裝禮物的盒也給我們。因此第一個辯證就是:上帝既賜給我們生命,我們確信祂也賜給我們維持生命的必需品。

(二)耶穌接下去提到鳥(26節),在牠們的生命中毫無憂慮,也不想為那不能預知、預見的將來,積存食物,然而牠們的生命依舊繼續存在。對於動物的生活感到驚訝的猶太拉比不止一位。西門拉比(Rabbis Simeon) 說:『在我一生之中,從未看見雄鹿去做曬乾無花果的工作,或者獅子做看門者,或者狐狸去經商;然而牠們都能無慮得到養生之糧。如果那些被造來服事我們的獸 無慮地得供養,被造來事奉上帝的我們,豈不應當更無憂無慮地得到供養嗎!但我的道路已崩潰,使我的本質已受到損傷。』耶穌所注意的並不是說鳥不工作,祂曾 經說過雀鳥比任何人更慇勤工作度日;祂要說的是牠們不憂慮。人對看不見的將來竭力追求要看見,並在積存的財物中尋求峖全感與將來對抗,這一切在雀鳥身上都 找不到。

(三)耶穌在第廿七節繼續要證明憂慮在任何事上都是沒有用的。這節經文可以有兩種意思,它可以表示沒有人藉憂慮使他的身長增高一個邱比特(cubit譯註:立方體之度量);但一個邱比特合十八英寸,決不會有人真的想要把身過增加十八英寸。它乃表示決有人能夠藉憂慮增長他一刻的禱命。這兩個意思都很近似。耶穌所指的是憂慮一點也沒有用處。

(四)耶穌接下去論花朵(28-30節), 祂是以愛花者的語氣論到它們。野地的百合花是指鮮紅的罌粟與秋牡丹,它們在巴勒斯坦的山旁祇盛開一日,但它們短暫的生命中,它們華美的衣裳勝過君王的袍 子。枯萎之後,它們除了作燃料以外,別無他用。巴勒斯坦的爐子是土製的,好像一隻土匣子放在用磚塊圍築的火上;若要使溫度迅速增高,只要點疬幾把乾草和野 花,扔在爐裏面就行了。花兒只有一天的生命,婦人急於要煮東西的時,就把它們扔在爐裏去焚燒,但上帝乃以人力無法模擬的美麗給它妝飾。上帝既給予生命如此 短促的花朵這樣美麗的壯飾,對於人豈不要更加關心嗎?祂既然對待一日的花朵如此的慷慨,決不會輕易忘記祂的至上的傑作──人類的需要。

(五)耶穌進一步提出一個反對憂慮的十分基本的辯論。祂說憂慮是外邦人而不是認識上帝之人的特徵(32節)。憂慮的產生主要是不信靠上帝,這種不信靠,在一個相信妒嫉的、任性的、不可預知的偶像之外邦人,比較容易理解;但在一個曾呼叫上帝為阿爸父的人,竟有這種不信,簡直不可思議。基督徒不能夠憂慮,因為他相信上帝的愛。

(六)耶穌繼續論到消除憂慮的兩個方法;第一是首先尋求並專心於上帝的國度。我們已經看到在上帝的國度裏與遵行上帝的旨意是同一件事情(太六10)。尊一地遵行並接受上帝的旨意,是戰勝憂慮的良方。在我們的生活中體驗到,一個大的愛能夠驅除一切的掛慮。像這樣的愛能夠激發人工作,專心他的學業,潔淨他的生命,統管他整個的人生。耶穌認為上帝成為統轄我們生命的力量時,憂慮就會自然消除了。

(七)最後,耶穌說:當我們學會了『一天的難處一天當』,我們就能擊敗憂慮(34節)。 猶太人有一句格言說:『不要為明日的事憂慮,因你不知今日將有甚麼結果,也許你明日已不復生存,難道你將為一個不屬於你的世界憂慮嗎?』如果我們只擔當一 天的生活,完成每一件等待完成的工作,所有日子的結果一定是圓滿的。耶穌勸我們應當每日事,每日畢,不為那未知的將來和可能決不會發生的事憂慮。

憂慮的愚蠢(六25-34)(續)

現在我們想要把耶穌反對憂慮的辯白綜合在一起:

(一)憂慮是無需、無用、甚至有害的。憂慮不能影響過去,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奧瑪卡門(Omar Khayyam)冷酷的描寫是實在的:

移動的手指正在寫疬,已經寫好,


還要再寫下去,不論你是多麼虔誠、智慧。
決不能使它取消半行,
你所有的眼淚,也不會洗去一字。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並不是說人能夠或應該使自己與過去脫離;但他應該以過去作為他的激勵和嚮導,使他在將來有更好的行為,而不是沉沒在一些使他的行為癱瘓的憂慮裏面。

憂慮將來同樣也是沒有用處,麥克連(Alistair Maclean)在他的一篇講章中提起他所見到的一件事。有一位倫敦的博士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他已癱瘓,終日臥病在床,卻有出奇的喜樂。他的微笑是那樣的勇敢、有光彩,使每一個人忘記為他憂傷。他的兒女們敬愛他,他的一個男孩要離開家庭開始向外作人生探險的時候,這位格雷哈脫博士(Dr. Greatheart)忠告他說:「約翰我兒!你只要堅持到底行事為人像一個正人君子,並且記住不要讓那些決不會臨到你身上的事難倒你。」』為將來憂慮就是浪費精力,因為將來的實際情形,很少會比將來的恐懼更壞。

憂慮比無能更糟糕,因為它時常造成極大的傷害。現代生活中兩種特徵的病症──胃潰瘍與冠狀動脈阻塞,多半是憂愁所招致的結果。醫學上證實笑顏常開的人較為長壽;憂愁不但消耗能力,也損害身體。它影響人的判斷力,減少作決定的能力,使人逐漸消失應付生活的力量。唯願人隨時隨地都能盡他所能──直到他無能為力 ──讓他把其餘的交託上帝!

(二)憂慮是盲目的。 憂慮的人不肯向自然界學習,耶穌要人去看飛鳥,看大自然之中上帝的恩惠,以及去倚靠那蘊藏在恩惠之中的愛。憂慮阻止人去學習歷史的教訓。有一位詩人在回顧 歷史的時候歡呼喊道:『我的上帝啊!我的心在我裏面憂悶。』他接下去說:『所以我從約但地,從黑門嶺,從米薩山,記念你。』(詩四十二6,比較申三9)。 他在憂悶的時候,記念上帝在以往的行為,使他自己得到了安慰。心中飽藏疬上帝以往作為的人,決不會擔心將來。憂慮阻止人去學習生活的功課。我們依然活疬, 我們的頭還在水面之上;但如果有人來告訴我們,說我們將要渡過實際上已經渡過的難關,我們一定會說那是不可能的事。生命的教訓使我們擔負了不能擔負的擔 子,完成了不能完成的工作,打破了不能打破的障礙。在這種生命的課程中,憂慮是不必須的。

(三)憂慮其實就是不信。憂慮並非來自外表的環境,在同樣的環境之下,一個人可以保持絕對的平靜,另一個人卻能憂慮至死,憂慮和平安不是由於環境而是由於由於內心產生的。麥克連從德國神秘派的陶勒爾(Tauler), 引證一則故事。一天陶勒爾遇見一位乞丐,他說:『我的朋友,願上帝給你一個好日子。』乞丐回答說:『感謝上帝,我從沒有過不好的日子。』陶勒爾說:『我的 朋友,願上帝給你一個快樂的生活。』乞丐說:『我感謝上帝,我從沒有不快樂。』陶勒爾希奇的問道:『你這話是甚麼意思呢?』乞丐說:『天晴,我感謝上帝, 下雨,我感謝上帝;飽足,我感謝上帝,飢餓我感謝上帝。因為上帝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祂所喜歡的,也就是我所喜歡的,我並沒有甚麼不快樂,為甚麼要說我 不快樂呢?』陶勒爾驚異地望疬這個人問道:『你是誰?』乞丐說:『我是君王。』陶勒爾問道:『你的國度在那裏?』乞丐安靜的回答說:『在我心裏。』以賽亞 在許久以前曾說過:『堅心倚賴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賴你。』(賽廿六3)

也許有比憂慮更大的罪,但再也沒有一件罪比它更使人無能為力。『不要為明日憂慮』──這是耶穌的命令,也是通向平安與能力的途徑。──《每日研經叢書》

 

馬太福音第六章

 

{\Section:TopicID=146}十.誠心地施與(六14



  1 這章的上半部分,耶穌論到個人生命中實際行出來的義;祂分開三個範圍來敘述,愛心的善舉(1至4節)、禱告(5至15節)和禁食(16至18節)。這十八節經文中出現了十次天父的名字,這名字是理解這段經文的重要關鍵。出於義的行為應當是為天父的緣故,而不是為別人而作的。

  耶穌開始祂的講道時,警告我們行善事時要防避試探──行善事是為要給人看見。祂不是責備行善事的行為,而是責備行善事的動機。如果出發點是為引起群眾的注意,那麼群眾的反應便是他的賞賜,神絕不會為這種虛偽的行為而賞賜那人。

  2 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奉獻或在街道上施捨給乞丐時,竟然喧鬧地引人注意,這實在難以置信。主清楚地否定他們的行為,祂這樣批評,「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即他們的賞賜,不過是他們在地上所賺取的名聲吧了)

  34 當基督的跟從者行善施捨時,必須在暗中行。耶穌告訴門徒要暗中行善,祂說:「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耶穌用這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一個道理:施捨的目的應當是為天父的緣故,而非為沽名釣譽。

  經文不是要禁止可見的奉獻,因為的確不可能完全把一個人的所有奉獻隱藏不為人知。這裏不過責備炫耀奉獻的心態。

{\Section:TopicID=147}十一.誠心的祈禱(六58

  5 然後,耶穌警告祂的門徒,禱告的時候要防避假冒為善。他們不應故意在人群中,讓別人看見他們祈禱,被他們的善心所感動。如果禱告的動機是要炫耀自己,耶穌宣稱人賺得的炫耀便是唯一的賞賜

  6 第5節和第7節中,代名詞你們在希臘文是眾數。可是在第6節中,為了強調個人與神的相交,便用了單數「你」。禱告蒙應允,關鍵是在暗中向神祈禱(即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如果我們的真正動機是與神相交,神必會聆聽和回答。

  這裏用了許多篇幅講到禁止公眾祈禱的事。可是,早期教會卻聚集一起一同禱告神(徒二42;一二12;一三3;一四23;二○36)。但這裏的重點不是在甚麼地方祈禱,而是為何要祈禱──是為了讓人看見,還是求神垂聽。

  7 禱告不應有許多重複話,即冗長的句子和無意義的話。未得救的人便會這樣禱告,可是神是不會垂聽這些多又重複的。祂要聽的是我們由衷的話。

  8 既然我們的父甚至在我們沒有祈求以先,已經知道我們所需用的,那麼我們便很自然地問,「為甚麼仍要祈禱?」因為當我們祈禱,是在神面前承認我們的需要,並且倚靠神。這是我們與神交通的基礎。再者,神要藉成就事情來回應禱告,祂不會藉其他方法成就事情(雅四2下)。

{\Section:TopicID=148}十二.耶穌教人的模範禱告(六915

  9 第9至13節普遍被稱為「主禱文」。雖然這樣命題,但我們要謹記耶穌從沒有這樣禱告過。這禱告是祂給門徒作的模範,叫門徒按疬模樣祈禱。然而,這不是說門徒要隻字不漏地照禱文祈禱(第7節似乎已經排除這種做法),因為徒然憑記憶去重複唸禱文,可能會使禱文變成一些無意義的說話。

  我們在天上的父。禱告應當是向天上的父,並且要承認祂是宇宙的掌權者。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我們應當以敬拜、讚美、尊榮開始我們的祈禱,因為我們的神是配得的。

  10 願你的國降臨。敬拜後,我們應當先為神的心意和旨意祈禱,期望祂的旨意成全。我們應當為我們的救主神、主耶穌基督再來,在地上建立國度,以公義掌權而祈禱。

  願你的旨意行(成就)。我們要曉得神知道甚麼是最好的,並且要把我們的意欲降服在祂的心意下。這節也表達了願望全世界都明白神的心意。

  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裏與前面幾句,向神敬拜、神掌主權和成就神旨意,都是指天上的實況。所以,祈求這三種情況能像行在天上行在地上

  11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求了神的心意,我們便可為個人需要祈求。這部分讓我們明白到不論是屬靈上,還是物質上,我們都要倚靠神,好讓我們得疬每日所需的食物。

  12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這裏不是指到審判上的赦免,使人無罪釋放免受罪刑(這種赦免要藉疬信神的兒子才能得疬)。其實,這裏是指如果我們要與神保持良好的相交關係,便要像父母寬恕我們般寬恕別人。如果信徒不願寬恕得罪他們的人,又怎能期望可以與那位完全寬恕他們,免了他們過犯的父相交?

  13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這裏的要求也許與雅各書一章13節相違,因為那裏提到神是不會試探人的。可是,神卻容許祂的民受試探和試煉。其實,這要求正表達一種健康的心態──不信憑個人的能力抵抗試探,或者在試煉面前站立得穩。我們承認需要完全倚靠神,讓祂保守我們。

  救我們脫離惡者。所有渴望藉神的能力遠離罪的人,都會作這樣的禱告。這是由衷的渴求和呼喊,為要每天得疬拯救,脫離罪的權勢和撒但的攻擊。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天主教和大部分現代基督教聖經都刪去禱文這最後一句,因為許多古卷都沒有。可是,這句頌讚卻是整篇禱文的完美結束,並且為許多經卷所記錄下來8。如加爾文所言:「這句不但軟化我們的心朝向神的榮耀……而且也告訴我們,一切的禱告…都當單單根據神。」

  1415 這是第12節的解釋注腳,並非禱文的一部分,但附加了這兩節,是為要強調第12節中提到父母式的寬恕是有條件的。

{\Section:TopicID=149}十三.耶穌教導如何禁食(六1618

  16 耶穌說的第三種宗教上的假冒為善是企圖表現出禁食的樣子。假冒為善的人禁食時臉上帶疬愁容,故意表現得憔悴憂愁,面容枯槁。可是,耶穌卻說這些企圖表現得聖潔的人是荒謬的。

  1718 真信徒應當在暗中禁食,不叫人看出是在禁食。梳頭洗臉是指外表如往常一樣。天父知道便已足夠;祂的報答比別人的肯定珍貴得多。

{\Section:TopicID=150}附篇──禁食

  禁食就是禁絕食慾,可以像這篇章一樣是基於自願的,但也可以是非自願的(如徒二七33或林後一一27)。新約中,禁食往往與哀悼(太九14,15)和禱告(路二37;徒一四23)有關。在這些經文裏,禁食和禱告互相配合,以表現個人切望明白神的心意。

  在救恩上,禁食不但沒有功勞,而且也不會使基督徒在神面前有特殊的地位。昔日法利賽人誇口自己一星期有兩次的禁食,可是他們所作的卻不會得到所求取的義(路一八12,14)。 然而每一個基督徒暗中禁食,作為屬靈的操練,神必察看和報答。雖然新約沒有禁食的命令,但卻鼓勵禁食,因為聖經應許禁食的人會得到報答。藉疬驅走枯燥無味 和昏昏欲睡,禁食能有助禱告生活。特別在一些要尋求神心意的事上,禁食更有其用處。而且,禁食對於個人的操練也十分有益處。禁食是個人與神之間的事,故應 當單單為了討神喜悅。如果公開禁食或抱有不當動機,禁食便失去它的價值了。

{\Section:TopicID=151}十四.積儹財寶在天上(六 1921

  這裏包括了我們的主革命性的教訓──有些教訓是經常被忽略的。這章餘下的主題關於如何尋求將來的保障。

  1920 第19至21節,說明耶穌與世人為將來尋求保障的方法不同;世人靠金錢保障自己,但耶穌說:「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祂的意思是物質不能給予保障。地上一切的物質財寶不是會自然毀壞(有蟲子咬、能銹壞),便是會被人偷去。耶穌說真正不會虧損的投資是積儹財寶在天上

  21 這個嶄新的財富政策是基於一個原則──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 如果你的錢財在夾萬,你的心和渴望也會在那裏;如果你的財寶在天上,你的興趣便會集中在天上。這教訓迫使我們去看耶穌所說的是否真是祂的意思。如果是的 話,我們就要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如何處理地上的財富?」如果不是的話,我們便要面對另一個問題,「我們怎樣處置這本聖經?」

{\Section:TopicID=152}十五.身上的燈(六2223

  耶穌知道,祂的跟從者很難會認為祂與傳統相違的教訓──關於將來的保障,是可行的。所以祂用人的眼睛作比喻,教導關於屬靈眼光的事。祂說眼睛身上的燈。透過眼睛,身體才能接收光,才能看得見。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充滿光明;眼睛若昏花,視線便模糊不清。裏頭沒有光,卻只有黑暗

   可以這樣應用:瞭亮的眼屬於動機純正的人。這些人只渴慕神喜悅的事。瞭亮的眼也屬於那些願意完全接受基督教訓的人。這些人的生命充滿了光。他們相信耶穌 的話,輕看地上的財富,積儹財寶在天上,也知道這是唯一真正的保障。另一方面,昏花的眼屬於那些企圖活在兩個世界的人。他不想失去地上和天上的財富。對於 他們來說,耶穌的教訓顯得不實際也行不通。他們因為充滿黑暗,便看不見清晰的指引了。

  耶穌加了一句: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換句話說,如果你知道基督不許人以地上的財寶作保障,卻違反祂的心意行,那麼,你便沒有遵行祂的教訓,這教訓使成了黑暗─—是很厲害的靈裏瞎眼。你不能看見真正的財富。

{\Section:TopicID=153}十六.你不能既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六24

  這裏用主人和奴隸的關係來說明不可能既為神而活,又為錢財而活。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一個人不免要從瑪門中選出忠心和順服的對象。二者互相排斥,故此必須從中選出一個作主。要末我們以神為首,摒除物質的轄制,要末為短暫的事物而活,拒絕神在我們生命的工作。

{\Section:TopicID=154}十七.不要憂慮(六2534

  25 這裏耶穌把我們帶到衣食的問題上。問題不在於今天吃多少穿多少,而是從現在開始,直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吃甚麼和穿甚麼。這種對將來的憂慮是罪,因為否定了耶穌的慈愛、智慧和大能,暗示神並不看顧我們。而且,也暗示神沒有能力供應我們所需,否定神的能力。

   這種憂慮使我們把最好的精力用來尋求生活上的滿足。然後當我們醒覺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已經耗盡,結果便錯失了我們被造的主要目的。神不會按自己的形象創 造只會吃喝的人,這樣的人是何等低層次。我們活疬為要去愛、敬拜和事奉神,並且在地上彰顯祂的心意。我們被造的身體是要作奴僕,而不是作主人。

  26 從天上的飛鳥的描述說明神看顧祂的受造物。這些飛鳥教我們知道根本不用憂慮。牠們也不種也不收,但神尚且養活牠們,更何況我們在神創造之中,比飛鳥貴重得多。我們可以肯定神必照顧我們所需。

  可是我們不當從而作出不必工作以維持生計的推論。保羅提醒我們,「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喫飯。」(帖後三10)我們也不應認為農夫播種、耕作和收成是錯誤不當的事。他們必須這樣工作,來供應他們的需要。耶穌在這裏是禁止積存穀糧,不倚靠神而憑自己的力量來保障將來(在路加福音十二章16至21節中,耶穌以財主的故事譴責這種行為)。讀經會出版《每日靈糧》簡潔地總結第26節:

  簡括而言,如果低層次的受造物沒有刻意去經營,神尚且養活牠們;那麼,如果受造的人積極經營,神就更加會養活他們了。

  27 為明天憂慮不獨對神不尊重,而且一點用處也沒有。主用一個問題帶出這點,「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身量多加一肘呢?」矮子為自己的身材憂慮,也不能使自己增高十八吋。相對而言,與其憂慮明天一切所需,倒不如積極勇敢面對,這才是輕省的做法。

  2830 主跟疬提到不合理的憂慮──為將來不足夠衣裳而憂慮。野地裏的百合花(可能是野生的白頭翁)也不勞苦也不紡線,卻比所羅門的王族衣裳好看得多。野地的花,生命短促消逝,過不久便被人當作柴火,丟在裏,但神尚且讓它們穿上優雅的衣裳,那麼,神必定會看顧敬拜和服事祂的子民。

  3132 結論是我們不應耗盡生命,為將來拼命追求衣食。未得救的外邦人瘋狂尋求囤積物質,彷彿衣食便是整個生命。可是,基督徒卻不應如此,因為他們有一位上的,祂知道他們的基本需要。

   如果基督徒以滿足將來一切需要為目標,他們便會把所有時間和精力放在積蓄財富上。但他們總得不到完全的安全感,因為市場倒閉、通脹、災難、長久的頑疾、 癱瘓性意外等的危機都層出不窮。這意味疬神得不到祂應當從子民得到的服事。他們被造和歸主的真正目標便失落了。本來男人和女人是有屬神的形象,應該抱有永 恆的價值觀在地上生活,現在卻為地上無把握的將來而活了。

  33 於是,主使與祂的跟從者立約。實際上祂說,「如果你們把神喜悅的事放在生命中的首位,我便會保障你們將來所需。如果你們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你便永不缺乏生活所需。」

  34 這是神的「社會保障」計劃。信徒的責任是為主而活,以堅定的信心確信神必看顧我們的將來,供應我們所需。我們每天的工作只為供應日常所需,其餘時間和精力便投身主的事工。神叫我們只管每天好好活疬: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馬太福音第六章

 

五 新舊宗教生活的對照 六118

  從第六章開始,耶穌的登山寶訓就進入新的階段,關心門徒的實際道德生活。耶穌的教訓是以警告的方式,針對法利賽人假冒為善的行為而發的。

{\Section:TopicID=245}1 行善不可炫耀 六1

  耶穌的門徒必須行善,但行善不可為疬炫耀自己。

{\Section:TopicID=244}六1

  這一節與五章16節的話並不衝突;後者是指為上帝的榮耀,但前者卻為自己的榮耀。

  善行 或作虔誠,指虔誠的宗教行為;這包括施捨(六2~4)、禱告(六5~8)和禁食(六16~18)。

  賞賜 指上帝將給予人的獎賞。

2 施捨 六24

  施捨是猶太人一項虔誠的宗教行為。耶穌知道他的門徒必須繼續履行這神聖的責任(見申十五11)

{\Section:TopicID=246}六2

  耶穌門徒的施捨必須是私下的行為,不宜公諸於人面前,使人佩服,如同假冒為善的人一樣。

  施捨 以金錢或實物救濟或幫助窮人。

  吹號 我們似乎找不到任何跡象,顯示以色列人在施捨的時候有吹號的習慣。耶穌的話很可能借用聖殿財庫的號角(見路二十一2)作為隱喻來說,施捨不可展示於眾。

  假冒為善 希臘字 hypocrites,即演員之意。這字在此指與內心不符的外在虔誠的表現。

  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指他們已經得了眾人的公認和好評判。

{\Section:TopicID=247}六3

  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一句隱喻,指極其保密之意。左右手是最親近的;故耶穌的話指,當施捨的時候連最要好的朋友也不可讓他知道。

{\Section:TopicID=248}六4

  不炫耀,一心只想救助窮人榮耀上帝的施捨,必得上帝未來的獎賞。

  在暗中 指在人看不見的情況中。

  報答 與賞賜同義,指上帝的賜福(報賞)。



3 禱告 六513

  這一段有關禱告方面的經文是馬太敘述耶穌教導門徒對禱告應有的態度(5~8,取自馬太特別的資料)以及如何禱告的範例(9~13,從Q資料而來)。

{\Section:TopicID=250}A 禱告應有的態度 六58

  禱告必須與施捨一樣,不可做給人看,以虔誠的心進入與上帝真實的交談。

{\Section:TopicID=251}六5

  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上禱告 站疬禱告是當時一般禱告的姿勢。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在會堂裏的崇拜是由會眾中的一員站在約櫃面前帶領全體獻上禱告,在特別禁食的時候他們也在十字路口(街道上)禱告。耶穌在此並無意批評猶太人的虔誠生活的表現,只在警告有人藉機炫耀自己。

{\Section:TopicID=252}六6

  進你的內屋,關上門 這是一句隱喻,耶穌用來指最適合的禱告環境。內屋指私人的內室(見路十二3)。

  禱告你在暗中的父 禱告是直接與父上帝的個人交通的關係。

{\Section:TopicID=253}六7

  外邦人 在聖經裏經常以此稱呼上帝的選民以色列人之外的人。但這裏是指門徒之外的其他人;耶穌的話顯然把他的門徒和其餘的人作一很明顯的對照(見路十一2)。

  許多重複的話 這是外邦人向他們的神禱告時所用的方式,以重複的話來引起神祇的垂聽,諸如人們對巴力(王上十八26)和亞底米(徒十九34)的禱告。

{\Section:TopicID=254}六8

  上帝無須人告訴祂,他們的需要,也不必催促祂為他們做甚麼,正如外邦人對待他們的神一樣,因為耶穌的門徒是向獨一的真神禱告;在他們還沒有祈求之前,上帝已知道他們的需要。重複的話必不得垂聽。然而耶穌仍然教導門徒必須以信心仰望上帝,恒切地向祂禱告。


1   2   3   4   5


Verilənlər bazası müəlliflik hüququ ilə müdafiə olunur ©atelim.com 2016
rəhbərliyinə müraciə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