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 səhifə

形態特徵及生態習性 其 體型呈長卵形且側扁,口小、斜裂,下頷突出。頭部為圓鱗體被櫛鱗,側線不清楚。體背灰綠色,體側藍綠色及淺紅色相間,其中有10條藍綠色橫帶及橫帶間為橘紅色或淺紅色,頭部由吻部至鰓蓋有一灰綠色條紋,鰓蓋後上方有一藍綠色圓點,周圍為橘紅色或淡紅色的斑點。雄性成魚體色比較鮮豔,尾鰭較長且上下葉形成交叉(圖一),雌性成魚的體色較淡,尾鰭較短且為凹形(圖二)。主要棲息在河溝、野塘、稻田、池沼等水草茂盛,水流緩慢或靜水域中,另外其胸鰭末端特化為「迷器」(Labyrinth),以輔助其在低溶氧量水域的呼吸。


Yüklə 1.33 Mb.
tarix25.06.2016
ölçüsü1.33 Mb.

梁忠三 范秀慧 陳琼輝

桃園縣內壢國中教師

林大陣 嘉義市大同國小教師



灣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又叫蓋斑鬥魚、三斑鬥魚,台灣金魚等,牠的動物行為相當特別,不但同時擁有求偶、築泡巢、護卵、護幼、領域性及體色變化等行為,牠也是自然環境的指標。

台灣鬥魚也有人可給牠另一稱呼”台灣天堂魚”,若台灣的水田、池塘等水域,有牠們的存在,表示台灣自然環境有如天堂般的潔淨美麗,台灣鬥魚對自然生態的平衡有著敏感的反應,萬一環境遭到破壞,其存續就岌岌可危。



  1. 形態特徵及生態習性



體型呈長卵形且側扁,口小、斜裂,下頷突出。頭部為圓鱗體被櫛鱗,側線不清楚。體背灰綠色,體側藍綠色及淺紅色相間,其中有
10條藍綠色橫帶及橫帶間為橘紅色或淺紅色,頭部由吻部至鰓蓋有一灰綠色條紋,鰓蓋後上方有一藍綠色圓點,周圍為橘紅色或淡紅色的斑點。雄性成魚體色比較鮮豔,尾鰭較長且上下葉形成交叉(圖一),雌性成魚的體色較淡,尾鰭較短且為凹形(圖二)。主要棲息在河溝、野塘、稻田、池沼等水草茂盛,水流緩慢或靜水域中,另外其胸鰭末端特化為「迷器」(Labyrinth),以輔助其在低溶氧量水域的呼吸。


圖(一)雄性成魚體色鮮豔尾鰭長

圖(二)雌性成魚尾鰭短成凹形

凹形



  1. 求偶行為:



灣鬥魚有領域性,尤其是在生殖期時更加明顯,較強壯的雄魚會用口驅趕其他雄魚,在其領域範圍築泡巢(圖四),泡巢築完成後,雄魚會以誇張且快速攻擊的姿勢游向雌魚甚至追咬,且會以口刺激雌魚的鰓蓋後上方的圓點,雌魚此時不會向平時一樣的逃離,反而會以側身傾斜地與雄魚擦身旋轉跳舞(圖三),此時雄魚不斷的舞動著全身的魚鰭,並圍繞著雌魚周圍,最後引誘雌魚往泡巢游去,經過數次的誘引後,雌魚會游向雄魚所築的泡巢下方。






圖(三)鬥魚求偶行為的連續動作;上左至右再下左至右,雄魚以口刺激雌魚的鰓蓋後上方的圓點,雌魚會以側身傾斜地與雄魚擦身旋轉跳舞。雄魚圍繞著雌魚周圍,引誘雌魚往泡巢游去。








  1. 卵及護卵行為




魚游到泡巢下方後,雄魚會從雌魚的腹部處,把雌魚捲起來,然後將雌魚的腹部朝上,突然壓縮雌魚的腹部,迫使排卵;同時雄魚也射精,完成受精作用。接著雄魚會將卵一個個銜回泡巢(圖五),在啣完所有的卵後,雄魚又重複上述動作,直到卵全部產完,之後雄魚會把雌魚趕走,獨自負起保護卵與幼魚的責任。在護卵的過程,為了不讓卵掉落,雄魚會不斷吐泡,卵會被推擠到泡巢的最上方,我們從上方俯視,即可輕易見到乳黃色的卵。



圖(四)雄鬥魚初發情時所構築的泡巢


泡巢。






圖(五)聚集了百顆以上魚卵的泡巢,乳黃色的卵清晰可見。




  1. 護幼行為



卵大約1~2天後,受精卵便會孵化成幼魚,此時的幼魚是垂直掛在泡巢下面,有時會從泡巢中掉落,雄魚會將掉下去的幼魚啣回泡巢上(圖六),直到小魚會水平游泳為止,因牠有一種領域性的保護行為與繁殖下一代的驅逐威脅的行為本能(圖七),所以在牠生殖的過程中,若忽然改變牠的生存空間,如換水或用手攪動牠的領域,甚至餵食驚擾到牠,雄魚都會把泡巢中的幼魚給吞掉,因此在牠築巢產卵的十幾天內,都不可以隨意更動養殖水域的環境。








圖(六)、雄魚努力的集中起剛出生的小鬥魚苗,至固定的地點。(透明較大的為泡巢,淡黃色部分有小尾巴者為卵或幼魚)



圖(七)、當有異物欲攻擊泡巢時,雄魚會浮出水面驅趕。




  1. 成長史:



    1. 化期:
      卵受精後約1~2天就孵化成幼魚,受精卵由淡黃色變成頭部為黑色點,卵黃囊為半透明狀。孵化過程中以肉眼觀察可先見到幼魚的尾巴先長出來(圖八),經2~3小時後,頭部呈黑點晰可見,此時幼魚會呈現垂直不動狀態(圖九),主要是因此時卵黃囊可提供養分,且占大部分體積,因此會像球一樣,浮在水面,有時還會隨水的波動不斷翻滾,甚至掉落水底,此時雄魚會在下面將幼魚銜回泡巢上。





圖(八)卵黃囊逐漸突出尖點(右圈),逐漸形成尾巴(左圈)。



圖(九)出生2~3小時後,小鬥魚垂直於水面的狀態。






    1. 黃期:
      大約2~3天,卵黃囊漸消失,因養分被幼魚吸收殆盡,因此幼魚將孵化後2~3天就開始游動(圖十),身體透明且有斑點,以綠藻、輪蟲……為食。


圖(十)孵化後2~3天就開始游動



    1. 幼魚期:0~15天體長由0.1公分長至0.2~0.3公分,體色也漸漸變為咖啡色,約一個月後體長約1~1.5公分(圖十一),小魚再死亡的機率就很小了,除非遇到天敵或外來因素致死,否則一般皆可順利成長。




圖(十一)孵化15天後體色也漸漸變為咖啡色

結語:



台灣鬥魚是能適應台灣高低落差很大的地形及亞熱帶氣候的魚種,原為池塘水池中的優勢種類,有一段時間在台灣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幾乎消聲匿跡,媒體報章雜誌報導可能是與施灑除草劑、農藥有關,但水質污染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而另外更大的因素,則是台灣鬥魚的習性與牠所需的獨特生存環境,遭破壞所致,加上外來同科鬥魚被野放所造成的生存競爭。而目前台灣原有的高山、平原、溼地等適合台灣鬥魚的水域環境,由於經濟建設與開發正快速的消失。幸好目前有許多保育人士和機構努力之下,相信台灣鬥魚在不久將來又可在山林野地的小河、湖泊中,出現牠們美麗多姿的芳蹤。

參考圖書:

一、何大仁、蔡厚才編著,1999.2.28,魚類行為學,水產出版社,基隆。



、彭國棟,民87.1,大家一起來保育野生動物,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南投、四版。

三、曾晴賢,民79.9,台灣淡水魚,行政院院農業委員會,台北。







Verilənlər bazası müəlliflik hüququ ilə müdafiə olunur ©atelim.com 2016
rəhbərliyinə müraciə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