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 səhifə

雪霸國家公園植群生態調查 —南 坑 溪 地 區— Study on the vegetation of Shei-Pa National Park: the Nan-Keng Valley 期 末 報 告


Yüklə 3.09 Mb.
səhifə6/6
tarix26.06.2016
ölçüsü3.09 Mb.
1   2   3   4   5   6

D. 牛樟—紫珠葉泡花樹型(Cinnamomum miranthum - Meliosma callicarpaefolia type)

本型由樣區11、13、19~23、32、33、37計10個樣區代表,樣區主要分布於南坑山至百志興保山稜線兩側,海拔介於1,400~2,000 m間。本型之喬木層優勢種包括紫珠葉泡花樹、香桂、牛樟、木荷、卡氏櫧、細枝柃木、黑星櫻、烏心石、紅楠、變葉新木薑子等,臺灣山香圓則佔據灌木層優勢,紫珠葉泡花樹雖為本型之最高優勢樹種,其忠誠度亦高,但與卡氏櫧型相當,以其為植群命名代表性較弱,而牛樟對本型之忠誠度亦高,以兩者聯合為本型之命名能較具代表之意義。此外,牛樟於全臺之地理分布較為狹隘,作為植群名稱可彰顯本研究區植群之獨特性。本型雖為頗具特色之植群,但其物種組成與卡氏櫧型、臺灣杜鵑型、白花八角—臺灣杉型等相近,皆以殼斗科、樟科、山茶科等植物為優勢,且地理位置與環境概況相近,可共同組合成為高階之植群單位。



E. 柳葉山茶型(Camellia salicifolia type)

本型由僅樣區4代表,位在南坑山附近之山腹凹谷,海拔高度約2,000 m,方位西方,環境略微潮濕遮陰。本型以柳葉山茶佔最大優勢,次為變葉新木薑子、細枝柃木、卡氏櫧、薯豆、紅楠、黑星櫻、竹葉楠等,深山野牡丹、大葉木犀等則佔據灌木層優勢。本型與上述四型皆可為楠櫧林帶之植群組成,但為特化之代表,僅侷限分布於山腹潮濕凹谷地形,區域植群代表性不高,但為頗具特色之特殊植群。柳葉山茶對本型之忠誠度雖不高,但相對高於其他物種,故以其作為本型之命名。



F. 香楠—長梗紫苧麻型(Machilus zuihoensis - Oreocnide pedunculata type)

本型由樣區34、35代表,位於南坑溪兩岸山腹凹地或河谷,海拔高度約在1,400~1,600 m間,地形遮蔽、陰濕。上層喬木之優勢種為香楠、竹葉楠、變葉新木薑子、苦扁桃葉石櫟、紫珠葉泡花樹、紅楠、大葉楠、香桂,長梗紫苧麻、臺灣山香圓、蓪草則佔據灌木層優勢。長梗紫苧麻之重要值及忠誠度均高,唯非喬木層樹種,故另由喬木層樹種挑選重要值及忠誠度亦高之香楠聯合為森林植群之命名,較能反映植群演替之特徵。本型亦為楠櫧林帶之植物社會代表,分布海拔略較前五型為低,且多出現於潮濕、遮陰之河谷地形,環境條件與其他植群略有差異。



G. 紅檜—白花八角型(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 Illicium anisatum type)

本型由樣區43、44代表,樣區位在大雪山230林道沿線,海拔約在2,400~2,500 m間。上層喬木之優勢種為白花八角、紅檜、高山新木薑子、玉山灰木、昆欄樹、薯豆、細枝柃木、臺灣紅榨槭,唯除一株紅檜胸徑達170 cm外,其他胸徑均不高。230林道沿線兩側,為過去伐木後之造林跡地,除少數殘存之天然林外,多為造林地或次生林,本型可能為230林道伐木後歷經演替之次生林代表。本型以白花八角、紅檜為優勢種及特徵種,其他優勢物種則為廣泛分布種,故以兩者聯合植群之命名。



H. 臺灣紅榨槭—狹瓣八仙花型(Acer morrisonense - Hydrangea angustipetala type)

本型僅由樣區45代表,亦位在大雪山230林道上,海拔高度約2,500 m。樣區中之喬木層優勢種為臺灣紅榨槭、厚葉柃木、紅檜、昆欄樹,狹瓣八仙花及玉山木薑子則佔據灌木層優勢。狹瓣八仙花雖可為本型之優勢種及特徵種,唯非喬木層樹種,故另擇臺灣紅榨槭聯合為植群之命名。本型亦為歷經干擾後次生演替之植群,尚處於演替初期階段,樹種之胸徑均不高。



I. 臺灣冷杉—臺灣鐵杉型(Abies kawakamii - Tsuga chinensis var. formosana type)

本型由樣區40~42等3樣區代表,位在中雪山、小雪山及拾丸山等海拔高於2,900 m以上之山區。因已屆多數中海拔楠櫧林帶及櫟林帶組成樹種分布之界限,故物種組成簡單而迥異於上述各植群型,上層喬木之優勢樹種包括臺灣鐵杉、臺灣冷杉、臺灣華山松、玉山杜鵑及厚葉柃木,其中臺灣鐵杉及臺灣冷杉之重要值最高,且忠誠度亦高,故以其聯合為植群之命名;兩樹種之生態幅度略有差異,唯於臺灣鐵杉之分布上界及臺灣冷杉之分布下界常形成交會帶,兩樹種之優勢度相當,共同組合形成植物社會。



J. 高山芒草本植物社會(Miscanthus transmorrisonensis grassland type)

本型由樣區46代表,分布於小雪山附近之坡面,海拔高度約3,000 m。本型缺乏森林上層喬木,主要由草本植物如高山芒、高山白珠樹、臺灣藜蘆、假石松、玉山石松等構成,偶間摻雜臺灣華山松、臺灣小蘗等低矮灌木。本型之分布面積並不廣,與鄰近之臺灣冷杉—臺灣鐵杉型常形成推移帶,或以小面積綴塊鑲嵌於玉山箭竹草本植物社會間。就植群之形成歷史而言,本型或為過去小雪山地區歷經火燒後次生演替初期之植物社會,若火燒或人為干擾不再,臺灣華山松、臺灣鐵杉或臺灣冷杉等樹種將漸次恢復而代之形成森林植群。


二、族群結構分析

族群結構分析可藉由植群組成樹種之特性及齡級分布,瞭解植群演替歷史之變遷,並藉由更新之樹種預測植群未來之發展趨勢及潛能。本研究區依上述植群分類之結果,可將森林植物社會歸納為9個植群型,其中卡氏櫧型、臺灣杜鵑型、牛樟—紫珠葉泡花樹型為研究區主要盛行之植群,分析其族群結構可大致瞭解本區植群之形成歷史與演替發展。

圖9、10、11分別為上述三型植物社會中優勢樹種之齡級結構分布。圖中多數物種均大致呈現反J形族群結構,顯示各物種於林下之更新情形良好,未來將持續由這些物種接替原有之物種組成;而各物種於小徑級階株數之斜率則反映更新能力之強弱,曲線拉升越早,表示族群現階段正處於盛行階段,而斜率越大則更新能力越強。

就卡氏櫧型(圖9)而言,多數楠櫧林帶之物種組成如卡氏櫧、紫珠葉泡花樹、薯豆、香桂、高山新木薑子、紅楠、烏心石、西施花、樹蔘等,均具有旺盛之更新能力;木荷、臺灣黃杞、苦扁桃葉石櫟、錐果櫟等於卡氏櫧型中之更新情形亦良好,唯不若上述物種具有較強之更新能力;鬼櫟、變葉新木薑子、厚皮香、狹葉櫟等樹種之更新能力則略顯薄弱。

臺灣杜鵑型(圖10)中臺灣杜鵑、高山新木薑子之更新能力強盛,太平山紅淡比、巒大越橘、薯豆、紅楠、卡氏櫧、紅檜等更新能力亦佳,但相對較臺灣杜鵑及高山新木薑子為低,臺灣鐵杉、苦扁桃葉石櫟於本型中更新之競爭能力則有退化之現象。

而牛樟—紫珠葉泡花樹型(圖11)中,紫珠葉泡花樹、卡氏櫧、變葉新木薑子、竹葉楠、黑星櫻、綠樟、香桂、臺灣黃杞、烏心石更新能力旺盛,錐果櫟、日本楨楠、木荷則相對較弱;紅檜、牛樟之更新能力有衰退而漸被取代之現象。






9. 卡氏櫧型主要樹種之齡級分布圖





10. 臺灣杜鵑型主要樹種之齡級分布圖





11. 牛樟—紫珠葉泡花樹型主要樹種之齡級分布圖

三、植物資源統計

研究中總計記錄維管束植物126科309屬541種,其中分屬蕨類植物26科50屬104種,裸子植物5科7屬7種,雙子葉植物84科208屬366種,單子葉植物11科44屬64種,植物種類清單詳見附錄。種數較多之前18個科如表5。



5. 種數最多之18個科

科 名

屬數

種數(含種以下之分類群)

樟科LAURACEAE

8

21

山茶科THEACEAE

7

20

蘭科ORCHIDACEAE

14

20

薔薇科ROSACEAE

6

18

蕁麻科URTICACEAE

9

15

茜草科RUBIACEAE

12

15

菊科ASTERACEAE

12

15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

9

13

殼斗科FAGACEAE

4

12

杜鵑花科ERICACEAE

4

12

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5

12

灰木科SYMPLOCACEAE

1

11

紫金牛科MYRSINACEAE

4

10

冬青科AQUIFOLIACEAE

1

10

桑科MORACEAE

4

9

五加科ARALIACEAE

7

9

鳳尾蕨科PTERIDACEAE

1

9

蹄蓋蕨科ATHYRIACEAE

2

9

研究中同時依整理之植物種類清單,參照稀有植物名錄之相關參考文獻,挑選需要優先保育之物種;另將外來植物依其野化之程度、族群數量、分布範圍及種子擴散能力等評定其入侵性,以作為外來種防除及經營管理施行上之參考,說明如後。

四、物種保育評估

依據IUCN(Mace & Stuart, 1994)所公布的物種保育評估等級,將物種區分為:完全絕滅(EX)、野外絕滅(EW)、嚴重瀕臨絕滅(CR)、瀕臨絕滅(EN)、易受害(VU)、依賴保育(cd)、接近威脅(nt)、安全(lc)、無適當資料(DD)、未評估(NE)等,其中依賴保育(cd)等級以上之物種即顯示該物種可能正處於族群數量稀少、分布面積狹隘或分布雖廣但佔有面積不大、族群處於衰退狀態、正面臨嚴重的干擾問題等情形,需給予特別關注及適度保育。

行政院農委會(呂勝由等,1996~2001)依IUCN公布之評估方法將臺灣稀有及瀕危植物評估其等級並整理名錄,另外在臺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 2nd ed)最新版臺灣植物名錄(Huang et al., 2003)中亦將全臺灣之維管束植物作一稀有及瀕危等級之評估,其中將稀有及瀕危等級分為四級,分別為第一級:瀕臨絕滅(Endangered)、第二級易受害級(Threatened)、第三級稀有(Rare)及第四級未確認(Questionable Status)。

本文參考行政院農委會依IUCN公布評估方法所列出的臺灣稀有及瀕危植物之名錄,及臺灣植物誌最新版臺灣植物名錄中所列出的稀有及瀕危植物,將研究區內所有植物進行比對,將目前研究區內稀有及有瀕危壓力之植物予以列出供作相關保育工作之參考,經比對資料後將區內珍貴或數量稀少之種類列於表6,共計18種,保育評估等級如有不同,則以最高等級為之,本區18種保育等級分別為瀕臨絕滅(EN)級5種、易受害(VU或Threatened)級4種、稀有(Rare)級4種、未確認(Questionable Status)或無適當評估資料(DD)但可能有保育需要之種類有5種,詳列如下:



  1. 瀕臨絕滅(EN):臺灣粗榧、叢花百日青、臺灣杉、牛樟、苗栗野豇豆。

  2. 易受害(VU):著生杜鵑、雷公藤、八角蓮、金草蘭。

  3. 稀有(Rare):忍冬葉冬青、雪山冬青、密毛魔芋、臺灣金線蓮。

  4. 未確認(Questionable Status)或無適當評估資料(DD):千層塔、相馬氏石松、柳葉山茶、裡堇紫金牛、阿里山十大功勞。


6. 南坑溪地區稀有植物保育等級評估

中文名

學 名

保育等級

千層塔

Lycopodium serratum Thunb.

無適當資料(DD)

相馬氏石松

Lycopodium somae Hayata

無適當資料(DD)

臺灣粗榧

Cephalotaxus wilsoniana Hayata

瀕臨絕滅(EN)(呂勝由等,1996)

稀有(Rare)(Huang et al., 2003)



叢花百日青

Podocarpus fasciculus de Laub.

瀕臨絕滅(EN)(呂勝由等,1996)

易受害(Threatened)(Huang et al., 2003)



臺灣杉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

瀕臨絕滅(EN)(呂勝由等,1996)

未確認(Questionable Status)(Huang et al., 2003)



牛樟

Cinnamomum micranthum (Hay.) Hayata

瀕臨絕滅(EN)(呂勝由等,1996)

稀有(Rare)(Huang et al., 2003)



苗栗野豇豆

Dumasia miaoliensis Y. C. Liu et F. Y. Lu

瀕臨絕滅(EN)(呂勝由等,2001)

易受害(Threatened)(Huang et al., 2003)



柳葉山茶

Camellia salicifolia Champ.

無適當資料(DD)

著生杜鵑

Rhododendron kawakamii Hayata

易受害級(VU)(呂勝由等,1999)

稀有(Rare)(Huang et al., 2003)



忍冬葉冬青

Ilex loniceriflora Hayata

稀有(Rare)(Huang et al., 2003)

雪山冬青

Ilex tugitajkayamensis Sasaki

稀有(Rare)(Huang et al., 2003)

雷公藤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易受害級(VU)(呂勝由等,1996)

裡堇紫金牛

Ardisia violacea (T. Suzuki) W. Z. Fang et K. Yao

未確認(Questionable Status)(Huang et al., 2003)

八角蓮

Dysosma pleiantha (Hance) Woodson

易受害級(VU)(呂勝由等,1996)

阿里山十大功勞

Mahonia oiwakensis Hayata

無適當資料(DD)

密毛魔芋

Amorphophallus hirtus N. E. Br.

稀有(Rare)(Huang et al., 2003)

臺灣金線蓮

Anoectochilus formosanus Hayata

稀有(Rare)(Huang et al., 2003)

金草蘭

Dendrobium chryseum Rolfe

易受害級(VU)(呂勝由等,2000)

五、外來植物入侵性評估

就高山型國家公園或未經開發之原始自然森林而論,外來植物(alien plant)主要係透過人為活動如栽培、車輛、泥土、人或動物挾帶種子引入,或種子藉由風力或自力傳播而產生。外來植物於野外馴化(naturalization)初期需能對當地之環境適應,歷經環境之汰擇,並與其他原生植物產生競爭,最後能留存下來並成為自然繁衍之族群始成為馴化植物(naturalized plant)。外來植物一開始對生態系統並不致產生影響,但若其具有較高之種子擴散能力,且能於野外適應並繁殖生長,而形成大量之族群,則可能與原生植物競爭並干擾原有生態系統之平衡與功能,故外來植物於野外出現雖不需過度憂心,但仍需予以關注及監測,而最佳防堵策略則為一開始即予清除。

馴化植物若具有較高之種子擴散能力、分布面積廣泛(即其生態幅度廣或適應能力佳)或具有大量之族群,具備上述條件或特徵之物種則可能成為入侵植物(plant invaders),尤其如種子重量輕、種子產生量大且擴散能力極佳之菊科植物,這些物種對生態系統之衝擊較大,具有較高之入侵性(invasiveness),需要優先予以防除或監測,以防止更嚴重之擴散與衝擊。

本研究區除早期之林業活動所產生之造林地與林道,易發生人為引種或攜入之情形,成為入侵植物發生之熱點外,其他原始天然森林或步道,因森林係經自然演替而形成穩定、健康之生態體系,且人為干擾頻率較低,外來植物不易進入而發展成為入侵種。因此,入侵植物於區內並不多見,需後續觀察之對象為毛地黃(Digitalis purpurea Linn.)及非洲鳳仙花(Impatiens walleriana Hook.f.),分布於大雪山210林道、230林道早期歷經人為活動干擾之區域,其族群於野外具有可自行繁衍之趨勢,且偶形成小面積之族群聚落;而其他天然植群或登山步道因干擾較少,尚未發現外來種引入或入侵之現象。

陸、結論與建議

南坑溪地區之主要植群為卡氏櫧型、牛樟—紫珠葉泡花樹型、香楠—長梗紫苧麻型及其他楠櫧林帶之組成,包括烏心石、木荷、薯豆、苦扁桃葉石櫟、紅楠、長葉木薑子、香桂、高山新木薑子、變葉新木薑子、黑星櫻等樹種,而在山腹潮濕谷地的特殊植群則為柳葉山茶植群,山稜線形成臺灣杜鵑型優勢之植物社會;海拔高於2,900 m之高海拔山區,則為臺灣冷杉—臺灣鐵杉型植群。除天然植群外,於大雪山210林道、230林道沿線及南坑山尾稜一帶均有大面積紅檜、杉木及臺灣杉造林地。歷經早期造林活動干擾而後自然演替恢復之次生林植群則包括白花八角—臺灣杉型、紅檜—白花八角型、臺灣紅榨槭—狹瓣八仙花型。



就族群結構分析結果而論,本區之主要植群如卡氏櫧型、牛樟—紫珠葉泡花樹型、臺灣杜鵑型等,係經自然演替而發展之植群,多數組成物種於該林型內之族群結構呈現反J形分布,顯示其族群自行更新接替之能力良好,植群穩定發展,未來將持續維持現有之植物社會。

植物資源方面,研究中總計記錄維管束植物126科309屬541種,其中分屬蕨類植物26科50屬104種,裸子植物5科7屬7種,雙子葉植物84科208屬366種,單子葉植物11科44屬64種。物種保育評估分析結果,區內稀有植物資源計有18種,分屬瀕臨絕滅級5種、易受害級4種、稀有級4種、未確認或無適當評估資料但可能有保育需要之種類有5種。

入侵植物於區內並不多見,需後續觀察之對象為毛地黃(Digitalis purpurea Linn.)及非洲鳳仙花(Impatiens walleriana Hook.f.),分布於大雪山210林道、230林道早期歷經人為活動干擾之區域,其族群於野外具有可自行繁衍之趨勢,且偶形成小面積之族群聚落;而其他天然植群或登山步道因干擾較少,尚未發現外來種引入或入侵之現象。

在自然景觀方面,由於921地震及後續幾次強大風災所帶來之豪大雨影響,於大雪山210林道、230林道及無名山、百志興保山稜線附近造成規模不一之新崩塌地,而洪水所挾帶之大量土石,造成大安溪、南坑溪河道及河床景觀之變遷,河岸岩壁亦產生崩塌及坡角土石堆積之現象;相對於植群而言,颱風或豪雨所產生之影響則較小,未有大規模倒木之發生。

就國家公園維護自然資源及生態系統功能運作完整性之任務而言,入侵植物(plant invaders)恐佔據原生物種之生存空間,並與之產生競爭現象;唯就現有之外來植物(alien plant)研究而論,高山地區的外來植物調查及其入侵性(invasiveness)現象觀察甚為缺乏。為能明確掌握高海拔地區外來植物之入侵現象及其擴散機制,建議初期先就雪霸國家公園境內之外來植物建立名錄清單,作為監控之依據,並陸續調查其分布地點及族群數量;長期而言,則監測時間上於空間、數量之變遷,並觀察與原生植物間消長、競爭之情形,作為原生種源保育及外來種防除策略研擬之評估參考。

就雪霸國家公園境內之植物資源及植群分布而言,歷年來已陸續完成各地區性調查之研究報告,唯由於研究方法之演進,不同時期調查之分析及植物社會命名方式略有差異,造成相似植物社會可能具有不同名稱之現象。雪霸國家公園植群圖之繪製,有助於對轄區內植物資源及植群空間分布之掌握,而精細的植群分布圖,則可作為研究野生動物棲地配置、族群動態變遷、保育管理及生態系統維護與規劃上參考之依據,其成效有別於過去粗放的土地利用型圖。鑑於境內植群調查已累積豐富之樣區資料且漸趨完整,建議未來可進行植物資源及樣區資料之彙整,初期依據經營管理目標訂定統一標準且實用之植群名稱,並對缺乏樣區而可及之地點進行樣區之補設;待解決植群名稱之分歧後,則可依統一名稱輔助現勘、航拍影像,繪製出雪霸國家公園境內精細之植群分布圖,作為資源保育及生態系經營管理之應用,並強化資料庫之內涵。

柒、參考文獻

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1996 雪霸國家公園 58pp.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996-2001 臺灣稀有及瀕危植物之分級彩色圖鑑(I)-(VI)

李久先、鍾昇興 1996 大雪山地區天然林林分結構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研究彙刊 18(2):43-57。

呂金誠 1999 武陵地區雪山主峰線植群調查與植栽應用之研究 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90pp.

呂金誠、吳宗穎、歐辰雄 1994 臺灣中部地區臺灣肖楠族群生態之探討 中興大學實驗林研究報告16(2): 71-105.

何春蓀 1986 臺灣地質概論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林謂訪、章樂民、柳榗 1968 臺灣之森林植物 中華林學季刊 1(2): 1-77.

胡弘道 1988 森林土壤學 國立編譯館 202pp.

柳榗 1961 南坑溪流域森林植物生態之調查 大雪山林業公司、臺灣省林業試驗所合作調查報告 65pp.

柳榗 1963 小雪山高山草原生態之研究 臺灣省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92號16pp.

柳榗、徐國士 1971 臺灣稀有及有滅絕危機之動植物種類 中華林學季刊4(4): 89-96.

柳榗、章樂民 1962 鹿場大山森林植物生態之調查 臺灣省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85號 52pp.

徐國士、呂勝由 1994 臺灣的稀有植物 渡假出版社 189pp.

章樂民 1962 大甲溪肖楠植物群落之研究 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第79號 24pp.

陳正祥 1957 氣候之分類及分區 台大實驗林叢刊第7號

黃增泉、王震哲、楊國禎、黃星凡、湯惟新 1987 雪山—大霸尖山地區植物生態資源先期調查研究報告 內政部營建署 164pp.

劉棠瑞、蘇鴻傑 1978 大甲溪上游臺灣二葉松天然林之群落組成及相關環境因子之研究 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21: 207-239.

歐辰雄 2002 雪霸國家公園植群生態調查—大雪山地區 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63pp.

歐辰雄 2003 雪霸國家公園植群生態調查—尖石地區 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80pp.

歐辰雄、呂金誠 1996 雪見地區步道沿線植群調查。內政部營建屬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139頁。

歐辰雄、呂福原 1997 觀霧地區植群生態調查及植栽應用之研究 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129pp.

歐辰雄、呂金誠、林鴻志 2003 大雪山地區植群生態之調查研究。國家公園學報 13(1):33-64。

歐辰雄、呂金誠、王志強、邱清安、張美瓊、曾喜育 2005 雪山坑溪自然保護區植群生態調查研究。臺灣省農林廳林務局保育研究系列84-04號,53頁。

賴明洲 1987 稀有及瀕臨滅絕植物之保育評估 臺灣植物資源保育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刊印 159-164pp.

賴明洲 1991 臺灣地區植物紅皮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生態研究第12號 113pp.

應紹舜 1976a 大霸尖山高山植物群之研究 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18: 217-238.

應紹舜 1976b 雪山地區高山植群之研究 中華林學季刊9(3): 119-136.

顏添明、李久先、張維仁、陳正華 2004 群集分析法應用於大安溪事業區林地分類之研究。林業研究26(1):37-46。

蘇鴻傑 1980 臺灣稀有及有滅絕危機森林植物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實驗林研究報告125: 165-205.

蘇鴻傑 1987 森林生育地因子及其定量評估 中華林學季刊20(1):1-14.

Day, F. P. and C. D. Monk 1974 Vegetation patterns on a southern Appalachian watershed. Ecology 55:1064-1074.



Motyka, J., B. Dobrzanski and S. Zawadski 1950 Wstepne badania nad lakami poludniowowschodneij Lubelszczyzny (Preliminary studies on meadows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province Lublin. Summary in English). Ann. Univ. M. Curie–Sklodowska, Sec. E. 5:367-447.

Su, H. J. 1984 Studies on th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s of the natural forests in Taiwan (II) Latitudinal vegetation zones in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gradient. Q. Jour. Chin. For. 17(4): 57-73.
1   2   3   4   5   6


Verilənlər bazası müəlliflik hüququ ilə müdafiə olunur ©atelim.com 2016
rəhbərliyinə müraciət